1985年王诚汉离休在京疗养,邓小平亲自点将:换个地方再干几年

史间行客聊话 2025-04-14 11:22:55

人民解放军决定大幅缩减人数,整整减少了100万!

1985年6月份,在京西宾馆里头,军委开了个大会,邓小平老爷子,那时候都81岁了,他竖起一根手指头,说话那叫一个坚定。他说的是啥呢?就是要把原来的11个大军区缩成7个,还有啊,一些老领导也得让出位置来。

当中央做出那个决定时,成都军区当时的头儿王诚汉是全力赞同的。但他心里头一直在琢磨一件事,那就是成都军区和昆明军区要是合一块儿了,新的指挥部会设在昆明。虽说王诚汉心里明白自己马上就要退到二线了,可这事儿关乎西南战区的整个布局,他得仔仔细细地琢磨清楚。

会议休息时,王诚汉跟几位同志聊起了自己的心思。有的同志虽然挺支持王诚汉的看法,可他们觉得中央都已经拍板了,这事儿怕是不好再动。王诚汉心里头也犯嘀咕,不知道自己这么做到底对不对。

琢磨了好些天,王诚汉最终打定主意,得为大局着想,跟军委的领导说一声。一见到副秘书长洪学智,王诚汉就开门见山地问:

关于成都和昆明两个区域合并后的机关定点事宜,我还能不能再给点儿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呢?

没问题,有啥好主意或者建议,尽管说出来给军委听听,不合适咱再调整嘛!洪学智爽快地回应道。

跟其他几个军区的领导同志商量过后,王诚汉和政委万海峰自己动手,连夜赶写了一封建议信。他们没耽误时间,直接把信送给了军委的几位领导,包括杨尚昆、洪学智、杨得志、余秋里和张爱萍。

在后来的小组讨论会上,王诚汉和万海峰照着那封建议信一块儿讲了话,结果反响挺大,不少大单位的头头儿都挺赞同他们的看法。邓小平等领导也听了好多人的意见,最后听了王诚汉的建议,决定把合并后的昆明军区机关放到成都去。

两大军区合并的事情终于顺利搞定了,王诚汉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虽然他接到了不再担任原来职务的通知,但他还是三次亲自跑到火车站,去迎接新来的司令。他积极带头支持新领导团队的工作,还经常跑到部队里去,跟全区的官兵们说:

不讲会拆台的话,不干妨碍执行军委指令的事儿,公家的东西,一丝一毫也不沾。

王诚汉心里头早就有数,知道退休这事儿早晚得来,可真过上这日子了,他还是觉得挺别扭。他从13岁那会儿就进了红军,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当当地坐上了大军区司令员的位子,这事儿连张爱萍都直说,真是不简单。

王诚汉所拥有的那些丰富且多变的打仗经历,在整支军队的将领里头,可以说是相当稀少。

红军那时候,王诚汉在除了红二方面军,其他几个主要队伍里都打过仗。到了抗日战争那会儿,王诚汉带着队伍往豫西冲,他们那个团特别厉害,人送外号“老虎团”。解放战争期间,王诚汉在一野、二野、三野,还有华野都干过指挥的活儿。新中国一建立,王诚汉又带着队伍去参加了抗美援朝。

王诚汉这一辈子,简直就是为军队而生的。退休后,他心里还是放不下军队的发展。不过,当他瞧见新上任的同志们很快就上手了工作,军区里的事儿也一天比一天顺当,王诚汉的心这才踏实下来,慢慢适应了退休的日子。

不过,那种悠闲的退休日子并没过上太久。从成都军区离开才短短数月,王诚汉在北京因为身体检查住进了医院,这时候总政的同志特意跑来见他,告诉他中央有意让他去当军事科学院的政委。王诚汉一听这话,立马就拒绝了:

我离职好几个月了,还是找个年轻有干劲儿的同志来接替吧。

几天后,总政的人又一次找上了王诚汉,告诉他军委最终还是拍板,想让他去军科工作。王诚汉见状,也没再坚持说自己想留在工人岗位的想法,等检查一结束,他立马就回了成都。

没过多久,邓小平亲笔签下了任命文件,并且中央方面也点头同意王诚汉来担任军事科学院党委书记一职。

王诚汉这种情况,退了休又被请回来,那时候真的是少之又少,特别是他这把年纪还坚守在前线的,更是没几个人。王诚汉心里明白,中央这么安排,肯定不是让他去享清福的。所以接到任命后,他和老婆二话不说,就离开了待了21年的西南战区,一路往北去了。

到了军事科学院,王诚汉真切体会到“贫穷不是啥好事”这话的含义。那时候,军科院的干部们一年到头就拿那么几十块钱补贴,好几个人挤在一套房子里住是常有的事,而且连个像样的招待客人的地方都没有。

干部们在家做饭时得靠煤气罐,每次煤气用完,不管干部年纪多大,都得自己把煤气罐扛上楼或下楼去换。王诚汉来到院里后,他下定决心,要像邓小平和聂荣臻那样,把军科院“后勤部长”这个角色当好,实实在在地为研究人员和全院的同志们做点好事。

军科院的图书馆啊,它可是全军里藏书最多的地方。不过呢,因为这图书馆建得太早了,现在的条件是真的跟不上需求了。王诚汉一来当领导,二话不说就开始筹划建个新馆。不仅如此,他还让人装上了电子图书管理系统,这样一来,图书馆的书好放多了,大家借书也方便多了。

科研工作一直在往前推进,军科院就觉得得有个地方用来跟外面交流。王诚汉就直接去找洪学智说了这事儿,洪学智也很支持。没多久,军科院就买下了院子南边的60亩地,盖了个8000平米大的科研培训中心。这样一来,军科院就有了个挺好的地方,可以用来接待客人和搞学术交流了。

王诚汉在推进科研设施打基础的同时,也下大力气改善了生活条件。他主导建起了总面积超过一万五千平米的宿舍大楼,这样一来,干部和职工的住房压力大大减轻,军科院也终于摆脱了用水、用气和用电不便的老大难问题。

王诚汉不仅在乎上班员工的工作与生活状况,还特别挂念着那些已经退休的老同事。有的老同事上了年纪,家里连块简单的地毯都铺不起。于是,王诚汉提议给他们置办些实惠的地毯,还琢磨着怎么给他们装上空调,不过对于还在岗的领导,他坚持一律不给特别配备这些。

另外,王诚汉有个想法,那就是在北戴河搞个军科院的疗养院,好让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同志有个安心养病和休息的地方。

要实实在在干点事儿,钱是少不了的。王诚汉就按照那时候的政策要求,使劲儿搞生产经营,先是搞了两个煤矿,接着又弄了个炼铁厂、木材加工厂这些赚钱的项目,这样一来,军科院的经费短缺问题就得到了缓解。

这笔钱不仅用于直接支持军事科学院的科研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还慢慢增加了干部职工的生活补助。一开始,补助只有几十块钱,但后来逐渐增加,涨到了六百多元。

1988年9月份,王诚汉出席了中央举办的晋升上将军衔的大典。回想起33年前,他就是在那里被授予了少将军衔。真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已经71岁的王诚汉,竟然在同一地点,再次得到了晋升。

王诚汉本人对当官和名利这些并不太在意,但他那会儿心里头还是挺激动的。当他从杨尚昆那儿接过由邓小平签署的命令书,然后给杨尚昆敬了个礼,杨尚昆就笑着跟他说:

诚汉同志,真心为你感到高兴,给你道喜啦!

授完衔往回军科院的路上,王诚汉心里头一直翻腾个不停。这一路,他脑子里过电影似的想了很多事儿,想起了受了不少罪的爹娘,还有在战场上没了的兄弟……想着想着,王诚汉的眼眶就湿了,他暗暗对自己说:

……绝对不能忘怀,是党给予了我们成长,军队锤炼了我们的意志,人民群众则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得一辈子对党忠诚,对国家尽忠,对百姓负责,为了这些,得一辈子打拼,绝不松懈!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