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打仗那会儿,刘伯承大元帅有个习惯,爱给年轻士兵送东西,好让他们更有劲儿为革命打拼。记得袁淑英8岁那年,已经是儿童团的小成员了。有次,她完成了个挺重要的送信差事,刘伯承元帅知道了,就奖了她一把手枪。这手枪不光是对她胆大的表扬,更意味着元帅看好她,信得过她。
袁淑英向来把那把手枪当作宝贝,走到哪儿带到哪儿。可到了太平日子里,她老公没跟她商量,就把这意义非凡的手枪送给了别人。一开始,袁淑英气得不行,觉得老公这么做太对不起她对这枪的看重了。但说来也怪,后来到了那个特殊的年月,正因为没了这把枪,她阴差阳错地逃过了一劫。
袁淑英的这段往事,让她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她对手枪没了这事儿挺惋惜的;但另一方面,这事儿也算是歪打正着,让她躲过了一劫更大的祸事。
【刘伯承送袁淑英手枪】
电影《上甘岭》的制作团队里,有个叫曹欣的大佬,他12岁那会儿就加入了红军,后来还被分到了129师。你别看他个子小,瘦巴巴的,好像风一吹就能倒,但在一次跟日本鬼子的遭遇战里,他愣是没倒下。他和战友们一块儿,拼了命地跟敌人干架,他甚至还亲手解决了一个日本兵。这事儿在当时轰动可大了,你想啊,一个才十几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勇气和能耐,那真是少见得很。
战斗一结束,129师立马搞了个表彰会,会上刘伯承特别夸赞了曹欣。看他个子小小的,刘伯承还给他起了个昵称,叫做“小爬虫”。这昵称很快就在大家嘴里传开了,没多久就成了曹欣的代名词。因为这次立功,曹欣还从刘伯承那儿得了一把匕首作为奖励。曹欣在打仗那会儿,这把匕首一直不离身,不打仗了,他就把它挂在家里,当个宝贝一样供着。
其实吧,像曹欣那样立了大功的年轻士兵,刘伯承都会给点儿东西当奖赏。但是呢,要是比起来,袁淑英收到的礼物可就不同寻常、价值高多了。
袁淑英1930年在河北邯郸大名县的南盘村出生,那地方是晋冀鲁豫边区,挺有名的。那时候,村里不论男女老少,全都动起来打鬼子。袁淑英虽然年纪还小,但她心里清楚得很:要是不反抗,就只有等死的份儿。到了1938年,才8岁的她就加入了村里的抗日儿童团,给革命帮忙。
有一次,袁淑英接到了一个送情报的任务。上头让她把“货”亲手交给首长的警卫员。任务搞定后,她没急着走,因为瞧见警卫员在那儿练字呢。袁淑英心里头一直想学点文化,一看那些字写得那么漂亮,忍不住夸道:“你这字写得真棒啊!”警卫员嘿嘿一笑,说:“这算啥?我们首长写的那才叫好呢!”袁淑英一听,好奇心上来了:“你们首长是哪位大人物啊?”警卫员凑近她,小声地说:“我告诉你啊,我们首长就是刘伯承。”
说着话呢,门帘子一下就被掀开了,一个高个子当兵的走了出来,他笑着问:“谁在聊我呢?”刘伯承瞧见袁淑英,就问她来这儿干啥。袁淑英赶紧站得笔直,扯着嗓子回答:“首长,我是游击队派来送信的!”刘伯承仔细瞅了她两眼,笑着说:“这么小就投身革命啦?资历比我还深呐。这样吧,我送你个东西当纪念怎么样?”
袁淑英一听这话,心里立刻嘀咕起来,游击队里大伙都有枪,偏偏她没有。于是,她壮着胆子开口了:“领导,能不能给我把枪啊?”刘伯承一听,乐呵呵地笑了起来:“嘿,这要求挺新鲜!行,我给你一支枪。”话音未落,他便从屋里拿出一把小巧的手枪,递给了袁淑英。
这把枪不光是份礼物,它还代表着刘伯承对小通讯员的深深信赖和殷切期盼。袁淑英特别看重这份礼物,觉得它是自己一辈子的骄傲,所以她老是带着它,一直到和平的日子来临。
【刘伯承送给袁淑英的枪,被她丈夫送人了】
延安那时候,袁淑英经过组织介绍,跟地下党的头儿刘星杰成了两口子。结婚后,他们就像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一块儿面对了好多风风雨雨。不管走到哪儿,袁淑英都带着刘伯承将军给她的那把手枪。这枪对她来说,不光是用来打仗的,更像是心里的一个依靠,陪她走过了湘西抓土匪、搞土改那些不容易的日子。每次摸到这枪,她就像是能感觉到刘伯承将军的关心和鼓励,好像能从枪上得到使不完的劲儿。
在那个不寻常的时期,一帮身份不明的人猛地冲进了袁淑英的家门,一个劲儿地打听那把枪被藏哪儿了。这时候,袁淑英心里咯噔一下,琢磨着枪的不翼而飞,说不定还救了她一命呢。事后想想,她对老公之前的气也渐渐没了,暗地里琢磨:“说不定他当时想的对,啥都比不上一家人平平安安。”
袁淑英和刘星杰之间,虽然有过争吵,但只要不聊到那支枪,两人关系还是挺和睦的。然而,世事无常,刘星杰在执行任务时遭遇不幸,英勇牺牲,后来还被认定为革命英雄。袁淑英没了丈夫,只能一个人咬牙抚养几个孩子。还好,国家给的抚恤金帮她减轻了不少压力。
袁淑英把老公离世的心痛变成了干工作的拼劲儿,在湖南省交通厅勤勤恳恳地干活,一直干到退休。说起那把枪的事儿,真是让人心里不是滋味,但也让她懂得了人生路上的曲折和没法子的事。到后来,她想开了,决定把过去的事儿放下,好好过现在安稳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