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左宗棠纳17岁小妾,新婚夜的举动真君子,小妾:是我一生之幸

史间行客聊话 2025-04-14 11:17:49

左宗棠是晚清时期的一个重要角色,他在好多大事上都挑了大梁,像是对付太平天国、搞洋务还有收复新疆这些。他干的这些大事儿,真的挺值得咱们记住的。

十九世纪刚开始那会儿,清朝政府啊,表面上看好像还挺安稳,但实际上,各种问题都已经冒出来了,整个国家显得挺衰败的。

国家管理出了问题,社会风气很差;因为好久没打仗了,军队没啥战斗力,根本指望不上;天灾一个接一个,老百姓日子过得很苦,鸦片又大量流进来,害得人们身体和心灵都受损;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特别大,反抗的事情到处都是,一波接一波。

左宗棠诞生在那样一个复杂的社会背景里,出生时他肯定没想到自己后来会成为近代中国响当当的人物。他和同事们携手,一块儿扶持着日渐衰落的清王朝,走过了那段动荡不安的日子。

【生逢衰世家道艰难,穷且益坚勤奋治学】

左宗棠出生在一个既种地又读书的家庭,就是那种一边干农活,一边还读书或教书的家庭。到了他祖父和父亲那会儿,考科举老是不顺利,所以家里头过得特别不容易。要是再赶上自然灾害,连吃饭都成了大问题,连填饱肚子的粮食都没有。

尽管祖父和父亲没走科举这条路,但这不代表他俩没学问。这两位书读得多,肚子里有墨水,从小就给左宗棠提供了很棒的家庭教育。左宗棠自己也聪明绝顶,十四岁那年就去参加府试,还考了个第二名的好成绩。可惜后来因为母亲离世,他没能继续去考试。

后来,左宗棠没把太多心思花在死磕科举八股文上,而是钻心研究那些实用学问的书籍,这些书让他的视野变宽了不少。接着,在经世致用的大家贺长龄和贺熙龄的引领下,他彻底转向了这条实用学问的道路。

【科举道路虽不顺畅,但满腹经纶难被掩盖】

左宗棠其实对八股文没啥兴趣,但在那时候的封建社会,这玩意儿可是读书人拿功名的大路子,他也没能免俗。到了会试那会儿,他虽然在湖南考了第十五名,可倒霉的是,录取名额偏偏就十四个,结果他就只能去干个小职员的活儿,天天负责抄抄写写。

但左宗棠心里一直憋着干一番大事业的念头,他的本事一点没因科举没考上而减少。因此,他干脆辞了官回到老家,想找别的机会。后来,他出众的见识被一个叫陶澍的大官,也就是两江总督给看上了。陶澍特别瞧得上左宗棠,两人还成了亲家。

清末时候社会混乱,人心变得复杂,他虽然很有才华但却施展不开,所以在某段时间里,他有了隐居的念头,便买了七十亩田地,自己管自己叫湘上的农夫。

不过,他梦想过的隐士生活被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给搅乱了。那时候,不少人想让隐居的左宗棠出山帮忙,但他一直都没答应,就等着那个对的时间和对的人。后来,在大家的劝说加上他自己仔细观察后,他决定站出来辅助张亮基。

不过后来,张亮基被调到山东去了,左宗棠因为不想离开家乡,就决定回家。那时候,太平军势头很猛,湖南巡抚骆秉章听说左宗棠回来了,就请他到自己幕府里帮忙,这是左宗棠第二次出来做官。

左宗棠帮骆秉章搞定了三桩重要的事儿:头一桩,他给湘军当军师,还负责把后勤工作安排得妥妥当当;第二桩,他把湖南那边乱糟糟的收税情况给整顿好了,并且积极去筹钱支持军费;第三桩,在打仗的时候,他就像个智多星,给咱们出主意、想办法,抵抗外敌入侵。

真金不怕火炼,有才的人迟早会崭露头角。左宗棠的本事终究是让皇上给瞧上了,皇上还特别写了道旨意来问他意见。左宗棠没走那常规的科举路子当官,但皇上却给了他个特别的机会,这算是帮他圆了个心愿,弥补了他没通过科举的遗憾。

【办洋务坚持独立自主,收复新疆尽显爱国热忱】

左宗棠不光在打太平军时立了大功,他干的别的事儿也挺出名,特别是搞洋务和收复新疆这两件。他搞洋务那一套,让不少人竖大拇指。那时候,国家需要跟上世界的步伐,左宗棠就琢磨着怎么引进西方的好东西,让国家变得更强。还有收复新疆这事儿,也是他的得意之作。新疆那边被外敌瞅上了,左宗棠二话不说,带着兵马就过去了,硬是把新疆给夺了回来,保住了国家的领土。所以说,左宗棠这人,不只是打战厉害,他干的别的事儿,也是相当有分量,值得后人记住。

英国人开着厉害的战舰,扛着大炮轰咱们的海边,可咱们清政府手里只有些老掉牙的武器来抵挡。看到这种情况,左宗棠就想了个法子,说咱们得建个造船的地方,造出自己的轮船来。这就是他开始搞洋务运动的第一步。

左宗棠搞洋务不是凭空来的。他主要是想让国家变得更强,不再技术落后,这显示出他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对自己的信心。

再者,他觉得搞洋务这事儿,得靠自己站稳脚跟,不能老想着靠别人,得拒绝外国人的那套控制手段,坚持自己动手,自己管理。

最后,左宗棠对于人才的看法真的很棒,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他主张学习实用知识,不赞成读书人只钻研八股文,而是着重培养那些真正能干、有用的人才。

洋务运动嘛,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挡了外敌一下,但清王朝并没因此就重回巅峰,变得又富又强。到了甲午中日战争那会儿,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就这么垮了。虽说结果是失败了,可像左宗棠这些人付出的努力,咱们还是得记住。

左宗棠一生里,最耀眼的时刻莫过于收复新疆那会儿。新疆嘛,一直都是咱们中国的地界儿。那时候,西北那边情况挺紧急,收复新疆就成了大伙儿心里头共同的想法。

为了把伊犁给夺回来,上了年纪的左宗棠果断决定亲自带兵出征。为了表明自己不打胜仗不回头的决心,同时也为了给士兵们打气,他吩咐手下给自己准备了一副棺材,让士兵们抬着一起走。士兵们看到这一幕,心里都感动得不行,眼泪直打转。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左宗棠抬着棺材去打仗的故事。

左宗棠凭借着坚定的决心和出色的军事本领,把沙俄打得毫无招架之力,最后沙俄只能灰溜溜地退出伊犁,新疆也因此重新回到了咱们祖国的大家庭里。

左宗棠一辈子都在为国家忙活,但他心里也有不痛快的事儿。中法开战时,清朝政府居然拿战场上的赢,去换了个不公平的协议,这事儿在历史上真是少见。左宗棠一听说这事儿,气得不行,心里头那个急啊,身体就越来越差,眼看就要撑不住了。

生命进入最后关头,左宗棠心里还惦记着国家大事。他在临终上奏里,讲了自己还有好多心愿没达成,说没能壮大国家的声威,是他一辈子的遗憾,到死都放不下。这与其说是他留下的遗言,倒不如说是左宗棠深深的爱国之心。

【为国劳心劳力正义凛然,做人更是有责任有担当】

左宗棠一辈子都在为国家操碎了心,他行事光明磊落。不光是处理国家大事时如此,在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方面,他也同样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左宗棠六十九岁那年,扛着棺材上了战场,一鼓作气,两年光景就把新疆给夺了回来。那会儿,他已是实实在在的七旬老人了。到了七十一岁,他对当大官、赚大钱这些事儿早就没了兴趣。慈禧太后见状,就把身边一个叫章怡的宫女赐给了他。

章怡是啥来头?她可不是普通家庭出身的姑娘,她来自一个当官的大家族,老爸是西安的知府大人,从小就有很好的学习条件。因为她老爹想巴结权贵,就决定把她送进宫去。

目标挺直接的,就是想哪天能入了皇帝的眼,成为他的妃子之一。这样一来,自己不仅能过上锦衣玉食的好日子,连带着家里人也能跟着沾光,地位水涨船高。

章怡脑子转得快,很快就明白了那层意思,进了宫以后,她就一直朝着那个方向使劲儿。可没想到,事情跟想的不一样,先是太后注意到了她,太后对她特别有好感,这样一来,章怡就被留在了太后身边,做了随身伺候的丫鬟。

章怡这回被分给左宗棠,其实背后有讲究。李莲英那边呢,他算是找到了个好借口,把章怡打发走,这样一来,就没人能跟他抢太后的欢心了。慈禧这边呢,一是能拉拢左宗棠,二是还能让章怡去盯着左宗棠,一举两得。

章怡的美梦泡汤了,她没法不听从太后的命令。就算心里再憋屈,再不愿意,也只能硬着头皮,进了左宗棠的家门。

新婚那天,家里挂满了红灯笼和彩带,人来人往,特别热闹。可就只有章怡,一脸的不开心,时不时还偷偷掉眼泪。

宴会一完事儿,左宗棠就进了新房。章怡抹了抹眼泪,站起来给左宗棠鞠了个躬,说她想来照顾左宗棠。

后面发生的事情,章怡压根儿没想过会这样。

左宗棠把她搀扶起来,跟她说:“我这把老骨头,半截身子都快埋土里了,实在是没办法才娶了你。今天纳你为妾,其实是在耽误你。你先在府里住着,过几年,我会瞅准机会,帮你找个好归宿。”

左宗棠的一番话,让章怡心里头大吃一惊,而且突然间对左宗棠有了那么点欣赏。

左宗棠随后讲道,以后呢,在外人跟前你还得扮作我的妾室,不过回到家里头,你就当我孙女好啦。章怡一听这话,心里头那个感动啊,眼泪直接就掉下来了。

后来,每当左宗棠那边需要章怡时,她就以左宗棠妾室的身份出现。在左家,左宗棠待她如同亲孙女一般,而左家的其他人也对章怡疼爱有加。

过了三年,左宗棠就离世了。在快不行的时候,他跟儿子交代,章怡是个挺不错的姑娘,得赶紧给她找个好归宿,千万别慢待了她。

后来,左宗棠的儿子真的遵照了左宗棠的意愿,给章怡物色了个好丈夫,她这一辈子都过得挺美满的。

章怡特别敬重左宗棠,心里满是感激。左宗棠说过的那些话,她常常跟别人提起,说能遇上左宗棠,真是她这辈子最大的好运。而且,她一辈子都记着左宗棠的好。

现在,新疆的街头巷尾,左公柳成了城市一道引人注目的美景。大家饭后爱到左公柳树荫下乘凉,聚在一起聊天,说不定还会聊起左公过去的辉煌事迹。

风起之时,左公柳轻轻摇摆,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讲述左宗棠当年收复新疆的壮举。

左宗棠拼尽全力,为了咱们国家的独立自主和繁荣昌盛,他真的是豁出去了,一直在守护咱们国家的每一寸土地。他在处理国家大事上,那是一点都不含糊,做人做事也都很有担当,是个顶天立地的好男儿,让人打心底里佩服。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