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报道,《国际先驱导报》援引丹麦外交部消息证实,美国副总统万斯携夫人及安全团队于27日抵达格陵兰岛,引发丹麦王国从首相到民间持续三天的强烈抗议。
在努克国际机场的沥青跑道上,两架C-130运输机引擎的轰鸣声尚未消散,丹麦《号外报》已刊发头版社论,将美方行为定性为"武装外交"。这种前所未有的军事化访问模式,在格陵兰岛自治政府成立45年历史上尚属首次。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军战略运输机连续三天部署在努克国际机场,为访问团运送了包括12辆凯雷德防弹车在内的重型装备。
C-130"大力神"军用运输机资料图
丹麦首相梅特·弗雷泽里克森在议会紧急会议上展示的卫星图像显示,美国图勒空军基地的扩建工程已突破原有边界,新增的导弹预警系统覆盖了格陵兰岛80%的领空。这位北欧国家首位女领导人用"现代殖民主义"形容华盛顿的举动,指出美方近三年在格陵兰岛周边海域的军事演习频率提升了270%,完全违背了1951年《丹美防务协定》的框架。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国务院北极事务特别代表詹姆斯·德哈特在访问前三天突然飞往奥斯陆,向挪威政府通报了"确保北极航线安全"的七点计划。这份被北欧媒体称为"新门罗主义"的文件提出,要在2025年前将美国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扩大三倍,其中格陵兰岛被标注为"核心战略支点"。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2月13日的记者会上早已点破关键:"任何国家在北极地区的活动,都应当遵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这个表态暗合俄罗斯外交部关于"反对任何国家在北极地区军事化"的声明,形成跨越欧亚大陆的战略默契。
格陵兰岛资料图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1845年美国策动得克萨斯独立到完成兼并仅用9个月时间,如今白宫在格陵兰岛复制着相同剧本。丹麦北极研究所的追踪数据显示,美国非政府组织过去两年向格陵兰岛独立运动提供了超过8000万美元资金支持,相当于该岛年度财政预算的15%。更蹊跷的是,美国地质调查局突然将格陵兰岛稀土储量估值上调至全球总量的30%,这个数据恰好在万斯宣布访问前三天公布。
北极理事会最新发布的《航运安全报告》揭示,美国海岸警卫队破冰船在格陵兰海域的巡航时长,从2021年的年均87天激增至2023年的214天。这种军事存在与经济诉求的诡异结合,在万斯夫人主持的"北极妇女创业基金"启动会上暴露无遗——该基金首批3000万美元定向投向了努克港改造项目,而该港口正位于美军扩建的深水码头规划区。
国际法专家指出,美国正在构建"军事-资源-航道"三位一体的控制体系。格陵兰冰盖消融暴露的稀有金属矿藏,西北航道开通带来的航运革命,加上覆盖北美与欧洲的导弹防御网,这三张牌的组合足以改写北极地缘政治版图。但正如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安理会北极问题辩论会上强调的:"任何国家不能以国家安全之名,行破坏全球战略稳定之实。"
格陵兰岛资料图
当美国"北极战略"文件解密版在国会山流传时,人们发现其中14次提及中国,却对丹麦主权只字未提。这种选择性失明暴露出强权逻辑的本质——在华盛顿的棋局里,格陵兰岛不过是连接北美与欧亚大陆的跳板,是控制未来资源命脉的筹码。但历史反复证明,任何试图用19世纪殖民手段解决21世纪地缘争端的行径,终将在文明觉醒与多极化的浪潮中搁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