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交部官网消息,日前,中印外交部官员在京举行磋商,双方强调将共同落实领导人共识,推动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过去几年,中印关系因边境冲突陷入僵局。印度总理莫迪曾以强硬姿态迎合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甚至出台政策限制中国投资、禁用多款中国应用。然而,2025年3月以来,莫迪频繁释放缓和信号,称“中印应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确保分歧不升级为争端”,并强调两国“健康且自然的竞争”。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压力下的战略选择。
莫迪资料图
2024年,印度外商直接投资暴跌82%,创20年新低,制造业增长疲软,GDP增速滑至5.4%。与此同时,中印贸易逆差持续扩大,2023年突破1000亿美元,印度亟需吸引中国资金和技术填补产业链短板。莫迪坦言:“边境争端得不偿失”,印度在军事对峙中耗费巨资却未获战略优势,反使经济雪上加霜。
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印度加征“互惠关税”,涉及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直接威胁印度电子制造业发展。印媒直言,美国施压将印度“逼到墙角”,迫使莫迪政府将中国视为对冲风险的选项。
2025年初,印度政策制定者开始讨论放宽对中国投资的限制,包括恢复直航、简化签证、削减关税等。被禁5年的中国快时尚品牌SHEIN已通过授权模式重返印度市场。印媒分析,此举旨在缩小贸易逆差,并为“印度制造”计划引入中国技术和资金。
中印第33次边境事务磋商聚焦划界谈判与跨境基建合作,试图将临时撤军协议升级为长期管控机制。莫迪称“双方正努力恢复至2020年前状态”,但印外长苏杰生仍将边境问题视为关系核心,凸显印度高层内部分歧。
莫迪资料图
双方强调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框架下深化协作,共同倡导“全球南方”多极化。若能在跨境基建融资等领域达成合作,或为双边关系注入稳定性。
2020年冲突后,印度单方面推翻共识、封禁中国应用的行为屡见不鲜。即便当前释放善意,莫迪政府仍保留“竞争”话术,试图在中美间左右逢源。印媒警告,国内强硬派可能以“对华软弱”为由施压,政策转向或遇阻力。
在中印磋商关键期,美助理贸易代表赴印讨论供应链合作,情报总监加巴德则以“共享情报”名义介入边境动态监测。美方试图通过安全与经济议题的双重布局,削弱中印合作势头。
莫迪的“示好”能否转化为实质进展,仍需观察。短期看,恢复直航、产业链互补(如电子制造)或成合作突破口;长期则取决于印度能否在边境问题、政策稳定性上展现诚意。
莫迪资料图
对中国而言,印度的“战略投机”属性始终存在。与其期待莫迪“彻底转向”,不如以经济纽带强化利益捆绑,同时以多边合作稀释美国干预。正如中国驻印大使所言:“中印可实现龙象共舞,但需共同迈出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