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中国科技大学高材生尹志尧赴美留学时,美国硅谷正以"造富神话"吸引全球顶尖人才。那个年代,像他一样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超90%。但40多年后,这位曾带领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称霸半导体设备业的华人科学家,撕掉美国绿卡,恢复中国国籍。
这并非孤例——从施一公、饶毅到尹志尧,越来越多科学家正逆流回国。当美国收紧技术封锁,中国半导体产业却迎来人才"大回流",这背后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时代浪潮的惊天逆转。
上世纪80年代,尹志尧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拿下物理化学博士时,中国半导体产业还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美国科技公司开出的高薪和顶级实验室,让这尹志尧成了硅谷最早的华人技术高管。他在泛林半导体研发出首台8英寸刻蚀机时,国内连6英寸晶圆厂都屈指可数。2004年尹志尧回国创办中微半导体时,有人笑称这是"用算盘挑战计算机",因为当时国产设备市占率不足1%。
二十年过去,这个"疯子"却带着中微杀出重围。2024年最新财报显示,其刻蚀设备贡献72亿营收,7nm以下工艺突破国际封锁,直接叫板美国应用材料和泛林。而尹志尧的国籍变更,恰好发生在中美科技战最激烈的时刻。
2022年美国祭出"核弹级"出口管制,规定美籍人员不得协助中国先进芯片研发。中微随即调整核心技术团队,8位美籍高管陆续退出一线研发,直到董事长本人最终放弃美籍。这种"去美国化"绝非偶然。
数据显示,2023年放弃美国籍人数达6705人,创历史新高,其中科技从业者占比激增。曾在美国国家实验室工作的李卫平院士坦言:"现在回国做科研,经费和设备反而比美国更充足。"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调查显示,81%的中国留美博士认为国内发展机会更好。
这背后是中国研发投入十年增长3.7倍,半导体产业基金规模超美国3倍,而美国《芯片法案》却因党争陷入僵局。
当尹志尧带领中微攻克12英寸大马士革刻蚀技术时,他的老东家应用材料正陷入裁员风波。更戏剧性的是,中微的电子束检测设备刚通过验证,美国科磊(KLA)就收到商务部警告——向中国出口同类设备需特别许可。这种"你追我赶"的博弈中,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已从2018年的6%跃升至2024年的32%。正如尹志尧所说:"我们离国际顶尖只差5年,而美国人最怕的就是这5年被追上。"
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政策剪刀差愈发明显。美国收紧H-1B签证,拒签率从10年前6%飙升至如今的35%左右,而中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十年引进超8000名专家。曾在美国英伟达担任首席架构师的王孝宇,回国创立自动驾驶公司后估值破百亿;前高通副总裁沈劲创办的创投基金,已孵化出20家半导体独角兽。这些"海归派"带回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打通产学研的"密码本"。
尹志尧的办公室挂着钱学森画像,这位两弹元勋当年突破重重封锁回国的故事,如今有了21世纪版本。当中微的刻蚀机进入国内晶圆厂,当国产存储用国产设备量产232层NAND闪存,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不得不承认:"中国半导体进步速度超出预期。"或许正如《经济学人》所评:当硅谷用绿卡吸引人才时,中国正在用时代机遇重建"人才磁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