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军事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其人才培养受到德国军事教育的深刻影响,虽培养出具有高度军事素养的指挥员,指挥战役战术行动的能力较强,但是缺乏战略眼光和政治、外交能力。特别是日本在整个人才培养中贯穿军国主义教育,以致日本最终被自己培养的“军事人才”反噬。
一、认真学习借鉴外军经验,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效益
明治维新前,日本在军事方面全面落后于西方。因此,充分学习借鉴英法德等西方军事强国的现成经验是加速日本军事近代化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军事人才素质,日本一方面大量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另一方面积极聘请外国军官到日本军校任教,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两种方式提高军事人才素质。
二、大力加强实战化训练,助推人才能力素质快速跃升
为提高军事人才的实战能力,日本高度重视军事训练和演习。
(一)学习西方军事操典,制定训练法规确保训练质量。
近代西方军事学术的发展引起了军队作战模式、训练方式的变革。以枪、炮为主要攻防武器,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战争模式对军队的战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熟练运用武器装备、展开战斗队形、实践攻防战术成为各国军队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富有实战经验的西方国家,针对不同的作战要求,纷纷制定了若干阵地操典,对军队行动加以标准化、制式化规范,军事训练也以此为依据展开。对没有任何实战经历的日本军队而言,学习西方现成的军事操典是提高实战化能力的重要手段。明治初期,由于日本陆军以法国为师,聘请法国军官团队指导军队建设,以法军训练方式为模板开展训练。为加强训练指导,自1870年开始,陆军逐渐翻译了多个国家的军队操典。1870年由大岛恭次郎翻译法军操典发布在陆军兵学寮学刊《陆军日典》,详细介绍不同职务军官的职责内容。1872年陆军在《陆军日典》基础上参考德国、荷兰的步兵训练规范,出版《步兵内务书》,进一步明确了军队官兵的职责要求,为训练提供了依据。1873年陆军省翻译了法国1869年出版的《法国阵地轨典》,完全照搬法军的阵地作战模式制定陆军作战行动规范。此后,该阵地轨典细化为明治陆军的《阵地要务令》和《作战要务令》,成为陆军初建时期的训练作战章程。
普法战争结束后,法国于1874年修改了其阵地操典,日本陆军随后在1877年依照修改进行了更新。随着西方军事思想的不断传入,日本逐步引入了英国、德国的各兵种操典,并于1878年开始逐步制定了本国的训练规章《步兵操典》《炮兵阵地要典》等作战、训练典范。1887年,陆军再次以法国操典为模板对阵地操典进行修改,这次修改是参照1884年法式操典进行的,此时,法式建军思想在日本陆军高层中已逐渐被德式取代,但阵地操典的更新直到1891年才得以全面实施。1890年日本陆军经过军制改革,在组织指挥体制、兵役制度、编制装备等方面已完全转向德军,于是在训练方面,日本陆军决定制定以普鲁士陆军操典为模板的《野外要务令》,开始代替法式操典;1891年陆军正式废除法式操典,制定发布了以德军步兵操典为依据的《新步兵操典》,实现了战斗原则、阵地勤务完全转向德国的转换。由此,日本陆军的军事训练便实现了由法向德的转变,阵地操典作为各兵种训练的依据在军队训练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从法律角度确保了军事训练的科学有效展开,对提升日本陆军战斗力产生重大影响。
(二)注重开展实战训练,以实习、演习等手段提高战斗力。
明治时期,日本军队的实战训练较为突出的有两方面,一是注重海军官兵的远洋航海训练,二是注重各军兵种的实战演习。为促进海军学校学生掌握航海技术,提高官兵的实战能力,日本海军自1875年开始实施远洋航海训练。当年,海军兵学校的部分优秀毕业生搭乘“筑波”号军舰进行航海实习,全舰官兵自东京品川港出发,横渡太平洋航行至美国夏威夷、旧金山,1876年返回日本。1878年,海军再次派出“筑波”号搭载学生实施远洋航海,军舰由横滨出发,南穿赤道到达澳大利亚悉尼后回国。
此后,海军多次派遣“筑波”号、“龙骧”号、“清辉”号军舰,搭载学生实施远航训练,曾到达中国、新加坡、南美洲西海岸等国家地区。通过航海训练,学生得到了实践锻炼,提高了航海技术,又通过对到访国的军事考察,开阔了国际视野,有力促进了海军人才作战能力的提升和指挥素养的提高,远洋航海训练成为日本海军训练的必备科目。为提高作战能力,日本军队频频举行军事演习。起初是以单一师团司令部带部分步、炮、工、骑、辎重等兵种进行小规模演习,1890年后又开始了大规模军事演习。
1890年3月28日至4月2日,日本组织了一次由政府核心人物、军部高层担任评判员,陆海军主力全部参加,在名古屋地区开展的联合大演习。这次演习想定为:敌军自西向东进攻日本,双方海战后日军败退,敌军部队登陆后东进至名古屋大垣地区,且敌援军由名古屋知多半岛登陆,两军合一进攻,日军整备集结后在名古屋地区迎击敌军。日本倾其陆海军主力参与此次演习,海军“金刚”号、“扶桑”号、“浪速”号、“比睿”号等主力战舰,陆军近卫师团、第3师团、第4师团悉数参加。3月30日,海军分两部分模拟敌我双方的海战,4月1日、2日,陆军部队展开演习。鉴于旅顺、金州(今旅顺金州区)为未来中日战争的必战之地,演习中按1∶1比例修筑了金州城墙。此次演习后,日本推进了军队实战演习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种类繁多、数量众多的全军兵种演习制度,以演习促进训练水平,提高作战能力。如1890年组织参谋演习、部队机动演习、多兵种联合演习,1891年组织工兵演习、军官演习,1892年组织参谋本部参谋演习、卫生队演习、陆军大学学生野外演习等。类似演习在甲午战争前日益增多,参加演习成为日军院校学生的重要课程。甲午战争中,日军表现出高水平的作战能力,很大程度上源于这一时期的实战训练。
结语近代化的军事人才与过去相比,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需具备更专业化的知识。明治政府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因而在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视加强专业知识教育。明治军事改革之初,政府就创建军事学校。1873年整备全国军制后,日本军事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1888年至1889年间,陆军骑兵学校、海军大学、陆军炮工学校等中高级专业类学校的建立,标志着日本军事教育系统的成熟。到甲午战争前,日本军事人才培养实现了系统化、专业化,构建起院校数量众多、门类齐全、分工明确的近代军事教育体系。
愚昧的满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