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五帝本纪》在舜去世后就终结了,接下来开始了“新的纪元”。
禹开创了夏朝,所谓的“禅让”制度也终结,《史记夏本纪》以介绍禹的出生血统作为开篇拉开了家天下的时代序幕。
说道禹,那他治水这件事就完全避不开,禹成为君主也正是因为治水有功。
但禹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是“罪臣”之后,帝尧时期,用鲧治水,但鲧没有成功;到帝舜时,直接将鲧流放到了一个叫羽山的地方,这件事直接导致了鲧的死亡。
魔幻的地方也在这里出现,帝舜让禹继续治水,这是为了让禹“将功补过”么?
帝舜视乎对自己太过自信,没想到什么叫“养虎为患”,最终导致自己失去了一切。
禹为了活命,表现出了极高的城府。
当大家都举荐他治水,帝舜也要启用他时,他再三推辞。弄的帝舜很不爽,给你机会你还不要?直接下了道命令“女其往视尔事矣”,很明确地给禹说“让你去你就去,别推三阻四的!”
禹这边“勉为其难”的答应了治水后,他是怎么做的?
极度勤勉,为了治水能在外十三年,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口都不进去。
节衣缩食,为了治水能自掏腰包,身居陋室。
他上山下水、披荆斩棘,随身携带的始终是准绳、规和矩、测量四时的仪器。他待人谦逊温和,举止温文尔雅,
禹治水是从冀州开始的,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开辟了九州、疏通了九条河道、九个大湖,还凿通了九座大山。他在治水的时候还顺便确定了各个地区需要给君主进贡的物品。
通过禹的努力,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这天,舜在朝堂上静静地听着禹、伯夷、皋陶就谋略、修身、品德等方面“侃大山”,这三个人要数皋陶的话最多,禹也是偶尔搭一句腔。
帝舜突然对禹说“你有什么高见,也说来看看”。
禹立即向舜拱手拜叩,说:“唉,我哪有什么可说的,我只是想每天努力办事,为君主您分忧解难啊。”禹还说:“像我们这种,能有幸辅佐您的臣子德行高尚,百姓才会归顺诚服。而您用完美的心意向上苍祷告,苍天就一定会不断地赐给你幸福、吉祥。”
禹这一出话说的,谦逊中透露着的马屁,让舜极为高兴。
舜也假装感谢了一下禹,说天下臣民能感谢自己、能自愿俯首称臣,额多亏了有禹你们这样的臣子的努力啊。
皋陶是个眼力劲很强的人,马上安排下去,让广大的民众都要以禹的行为操守为样板去行事,如果有违背的,那就要施以刑法。
啊,这~
皋陶到底是在拍舜的马屁还是禹的马屁呢?还真不好说。
这次谈话过去应该不久,禹就取代了舜,开始施行君主的职责。
之前说过,舜和禹之间其实是有杀父之仇的,所以舜能真的因为感召禹的德能而“禅让”么?禹又能心平气和的等着舜的“禅让”么?
其实通读《史记夏本纪》中关于禹的这些故事,就已经可以推测出,禹绝对是一个和吴王勾践一样能忍之人。
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舜的年事渐高,而禹的功劳那么大,取而代之是早晚的事。甚至有史籍记载说舜是被禹杀死后取而代之的,韩非子对禹的评价和对舜的一样,都说他们是弑君之人。
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禹在真正继承君主之位前,也推举了舜的儿子继位,自己跑到一个小县城生活,而后所有的臣民都向禹去汇报工作,最后禹也勉为其难的应承当君主。这个故事在禹的儿子启身上又重复的演绎了一次。
总之,禹的君主之位被自己的儿子启继承了,然后就再也没有“禅让”的说法,开始了世袭制。
《史记夏本纪》最后一点,也就没有在说什么特别有用的事了,就罗列了夏朝君主一代又一代,都是父死子继,直至夏桀。
而夏桀死之前,最恨的就是没能把汤处死,在夏桀看来,当初如果自己处置了汤,也不会遭受不幸、更不会因此丢了性命。
那么汤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开创的殷商王朝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下一次,让九日旁观为你们带来《史记殷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