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唯一禁止离婚的国家,社会提倡早婚,反对避孕,如今人口破亿

冰香阅览娱乐 2025-03-28 13:08:48

如果一个孩子降生在炎热潮湿的马尼拉平民区,医院里极有可能没有足够的婴儿床,只能把新生儿临时安放在椅子上,这就是菲律宾人的现实生活缩影。

在这个人口已经突破1亿、土地不足30万平方公里的岛国,有着一条婚姻枷锁——禁止离婚。

这里的婚姻几乎没有退路,这里的家庭承载着宗教、历史与现实的多重负担。

从殖民时代的宗教遗产,到现代社会对婚姻制度的反思,菲律宾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这条“禁离之路”到底承载了怎样的代价?

我们一同走进这个“亚洲婚姻铁笼”国家的内部,看它如何用教义维系婚姻,又如何在现实中陷入泥潭。

牢笼无解

在菲律宾,婚姻并非两个人的事情,更像是一场带有宗教神圣光环的仪式,一旦完成就成了终身契约,不可更改、不容反悔。

换句话说,这里的婚姻,是一条单行道,没有回头的余地。

很多外地人初听此事,往往以为这只是某种保守主义的传统观念,当他们试图了解更多,就会被一连串堪称“天价”的法律程序震惊。

在菲律宾,想要摆脱一段失败的婚姻,仅靠“情感破裂”远远不够,唯一可能获得“解除”的方式,是向法院申请宣判这段婚姻“无效”,而这个过程,既复杂又昂贵。

有人说,这样的法律是对婚姻的尊重,但更多人感受到的却是对个体选择权的压制,本应属于两人的誓言成了一纸锁链,紧紧缠绕在每一位陷入不幸婚姻的菲律宾人身上。

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段婚姻都能善始善终,在其他国家,人们可以选择体面地分开,而在菲律宾,大多数夫妻即便老死不相往来,却仍然是“法律上的夫妻”。

被法律“神化”的婚姻制度,让菲律宾成为了亚洲的孤岛。

曾几何时,世界上还有几个国家坚持这一制度,随着时代发展,连拉美与欧洲一些极保守的天主教国家也相继放开了离婚限制,唯独菲律宾,像是被时间遗忘的角落。

而那所谓的“浪漫”,也在时间的打磨下逐渐显露出它的冷酷本质。

菲律宾政府每隔几年就会传出要推动离婚法案的消息,但最终都因宗教团体的强烈反对而不了了之。

教会用“家庭神圣不可分离”的理由影响着政治走向,代价却是成千上万菲律宾人无声的痛苦与压抑。

殖民烙印

要理解菲律宾为何在婚姻制度上如此固守“不可离异”的原则,不能绕开其漫长而复杂的殖民历史。

15世纪末,欧洲列强开始向海外扩张,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权争霸将太平洋彼岸的岛屿卷入历史的洪流。

与刀剑相比,宗教的渗透更加隐蔽且持久,随后的300多年里,西班牙不仅用枪炮征服土地,更用教堂和布道者征服了人心,婚姻制度正是在这种文化转变中被重构的。

天主教传统中,婚姻被视为神圣的圣事,是上帝与教会之间缔结的誓约,而非仅仅是法律行为或情感决定,按照教义,婚姻一旦缔结,便不能因人世间的纷争而解除。

教会只允许“别居”而不允许“分离”,哪怕夫妻再无感情,亦须履行彼此的名义义务,直到死亡为止。

菲律宾人在殖民教育中渐渐接受了这种理念,世代传承之下,这种教义已深深融入到家庭观念与婚姻认知中。

想要改变这种由教义支配的婚姻观念,远比修一条高速公路难得多,每当有议员或政党提出“婚姻改革”议案,最先站出来反对的不是普通百姓,而是主教和枢机。

更微妙的是,即使社会已经悄然改变,老一辈人依旧紧紧抓住那套源自殖民时期的“婚姻忠诚观”,他们相信,不论生活多难、婚姻多苦,只要忍一忍、撑一撑,总能回归美好。

他们将不离不弃视为美德,将忍耐误认为责任,而这种认知往往成为下一代人的无形枷锁。

当别的国家在21世纪相继修改婚姻法,赋予个体更多选择权时,菲律宾依旧困在那场长达3个世纪的历史回声中。

历史留下的不只是教堂和圣母像,还有代代相传的“婚姻神圣”理念,不仅写进了法条,也写进了人们的血脉与灵魂。

如今的菲律宾人,在都市化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开始悄然思考。

一个制度如果不能适应时代,是否还应继续维持?

而我们,又是否注定永远活在殖民者留下的影子里?

人间真实

在菲律宾,青春的定义从来都比世界其他地方来得仓促,许多女孩还没有来得及了解自己身体的全部变化之前,就已经穿上了婚纱,成为某人的妻子、某个新生命的母亲。

特别是偏远岛屿与乡村,女孩们常常在十二三岁便出嫁,这种早婚现象并非纯粹源自文化习俗,更多时候是一种现实层面的生存交易。

有的家庭因为贫穷,希望女儿早一点嫁出去以减少负担,有的家庭则认为这是天主的安排,女孩成婚、生育,既是本分也是荣耀。

法律对此并没有形成有效阻拦,虽然政府早已签署多项国际公约保障儿童权益,但在现实操作中,诸如“家长同意”、“宗教仪式”等模糊条款,成了早婚现象的合法通道。

婚后的生活并不如童话那般温柔,许多年轻妻子压根不知道什么是避孕,她们甚至无法完整地说出“月经”两个字的意义。

天主教教义里将人工避孕视作一种对“生命神圣”的亵渎,这一信念深深植根于大众观念中,使得避孕知识不仅被忽视,甚至成为“不可谈论”的禁忌。

当避孕手段被排斥在主流医疗体系之外,许多女性在毫无准备的状态下频繁怀孕,接踵而至的,是越来越多来不及准备的孩子。

在公立医院的产房里,护士们已经习惯了看到十几岁的产妇,甚至还没完全发育成熟的女孩被紧急送进手术室。

地下堕胎在菲律宾并不鲜见,像一条被掩盖在地底的黑河,在禁忌与现实之间悄然流淌,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妇女因非正规手术导致感染、出血甚至死亡。

更令人担忧的是,那些躲过堕胎、坚持将孩子生下的女性,也未必就拥有更好的结局,往往面临教育中断、经济困顿以及家庭暴力等多重困境。

一位年仅16岁的母亲告诉公益机构的志愿者。

“我丈夫比我大10岁,我不知道他为什么经常打我,但我不能离开,我已经是有孩子的人了。”

政府曾试图推行人口控制政策,包括建立计划生育中心、发放避孕工具、普及健康教育。

然而,受到宗教组织强烈反对,这些政策常常在执行层面遭遇阻力,效果极其有限,在教会的压力之下,很多学校甚至取消了性教育课程,把“贞洁”作为唯一值得提倡的内容。

而这一切的后果,就是不断攀升的人口数字。

从20世纪中期的2000万,到2023年末超过1.15亿,菲律宾的人口几乎以惊人的速度膨胀,在这个国家,年轻成为负担,生育成为枷锁。

就这样,在菲律宾,婚姻从不是两个人的情感约定那么简单,是一份受洗过的誓言,是镌刻在神坛前的契约,最关键的是,这份契约的解释权,掌握在教会和法条的手里。

这种“神圣”婚姻观念的广泛存在,不仅让一段感情无法平静退场,更深深地影响了婚姻中的权力结构。

在不少传统家庭里,丈夫仍旧掌控着多数话语权,而女性则被期待“顺服”,以维系家庭的名义隐忍一切,从家暴到出轨再到经济压制,都变成了“婚姻磨合”的试炼。

许多女性常年活在“婚姻的壳”里,名义上是人妻,实际上却生活在牢笼中,教义强调的“家庭不可拆散”,让她们无法主动切断这段关系,却必须承担这段关系的一切后果。

讽刺的是,在这个讲求“忠贞不渝”的社会里,男性的不忠却似乎更容易被原谅,甚至默许,一些男人在无法离婚的前提下,另觅伴侣、重组家庭,社会并不会对他们投以严厉目光。

而女性一旦被发现有“婚外情感”,就会被斥为“不洁”、“违背圣训”,轻则名誉扫地,重则面临法律追责。

这种双重标准将婚姻演变为某种性别压迫的延续,而不再是爱情或承诺的庇护所。

有人说,菲律宾的女性是一群活在夹缝中的人,她们既要顺从教义,又要承受现实,社会告诉她们要做贤妻良母、要敬畏婚姻,可婚姻带来的极有可能是无法挣脱的桎梏。

不仅是普通百姓,那些政坛人物亦深陷于这种制度的无形操控中。

前总统杜特尔特曾公开反对离婚合法化,理由是“离婚会让家庭更破碎”,讽刺的是,他本人却通过申请婚姻无效的方式终止了自己的婚姻。

这是一个复杂的司法路径,需要大量金钱与时间,普通人根本无力承担,这也揭示了另一个现实。

在菲律宾,阶层越高越能在这套系统里“另辟蹊径”,越是底层越难逃脱法律与信仰共同铸就的牢笼。

尽管如此,社会的裂缝正在逐渐显现,一些年轻人开始质疑这一制度的合理性,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发声,讲述自己亲历或亲闻的不幸婚姻故事,希望能唤起公众对“婚姻自由”的重视。

2023年,国会通过了一份初步的离婚法案草案,这被视为一次微小却意义深远的突破,然而,距离真正立法通过、制度改革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教义、传统与现代人权之间,社会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而走在这条路上的人,终究要背负沉重的信仰包袱,步履缓慢却无法回头。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阅读:14

冰香阅览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