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骨转移的门道多

晋瑞谈健康 2023-09-17 16:20:02



转移是恶性肿瘤所特有的细胞生物学特点,对于肿瘤患者而言,不论肿瘤细胞转移到哪里都意味着肿瘤已经不再是早期阶段,而且肿瘤细胞具有着再发生多组织、器官转移的可能性。

骨骼也是肿瘤细胞极其容易发生转移的部位,临床发生率约为15%~76%左右。对于骨转移,可以发生在任何恶性肿瘤之中,最多见于乳腺癌、肺癌、甲状腺癌、肾癌、鼻咽癌等,这些器官也被临床上称为“亲骨性”器官。骨转移部位可以发生在任何骨骼,躯干骨如脊椎、骨盆、肋骨、肩胛骨和颅骨最为多见。肿瘤发生骨转移的时间差异也很大,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先出现骨转移病灶再发现原发病灶的情况。

在临床上,骨转移瘤多数发生在40岁以上的患者中,约占骨转移患者总数的80%以上,男女比约为2:1左右。局部疼痛和压痛是骨转移最早、最常见的症状,“固定性压痛”、“局限性疼痛”是骨转移疼痛的特征性表现。

骨转移在全身各处骨骼均可以发生,临床上以肋骨转移最为多见。对于其他部位,骨骼转移也有着各自相对独特的转移部位。在骨转移的发生过程中,约20%的骨转移合并有病理性骨折,甚至可能成为部分病人的首发症状。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是部分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之一,但是,血清酸性磷酸酶含量升高则有提示前列腺癌骨转移发生的可能性。对于骨转移患者来说,血钙、血磷在一般情况下却是正常的。

影像学检查是临床上确定骨转移发生的主要方法之一,X线、CT、MRI及ECT检查都是常用的检查骨转移的主要的手段,但是,由于ECT检查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假阳性”率,因此,在对骨转移进行明确诊断的时侯,不能作为确定诊断的方法。而临床上以X线、CT、MRI检查作为骨转移确诊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针吸细胞学检查、组织穿刺和手术活检病理检查是确定骨转移的金标准,实施病理组织学检查即可以明确临床诊断,必要时可以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基因检测和特异性检查,这些也可以为肿瘤的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骨转移的治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内容,其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疼痛,预防病理性骨折,增强功能和活动能力,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骨转移的治疗方法也较多,包括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止痛及抗骨转移药物治疗等。原发肿瘤的性质、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均可以影响骨转移的疗效。

由于骨转移的发生已经提示肿瘤疾病的晚期,但是,对于那些原发肿瘤已经得到了基本控制、病情稳定,骨转移灶相对较为局限,部分骨骼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的患者,可以实施外科手术治疗。而广泛性、多发性转移则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其实,对于骨转移来说,单纯仅有骨转移的患者其治疗的疗效会明显优于多脏器转移,尤其是优于有内脏转移患者的治疗。

在骨转移患者的治疗中,双膦酸盐是一项重要的药物治疗手段,对抑制肿瘤细胞活性,控制骨转移,减轻疼痛具有着多重的作用。只是在实施双膦酸盐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事项,即需要定期监测肾脏功能,检查血清肌酐、血清钙、磷酸盐、镁等指标。在使用双膦酸盐之前,需要注意对口腔的检查,注意每日的口腔卫生清洁,应该避免在用药期间进行口前手术操作或拔牙等操作等。

1 阅读: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