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上山下乡五十五周年之际,我们相聚在第二故乡

草根知青 2024-02-17 03:54:37

二0二四年一月二十三日,为纪念上山下乡五十五周年,我们原在柳城县六塘、马山公社的知青相约回到插队的乡村,踏上了那片洒满汗水的黄土地。参加这次活动的有志峰、柳叶、海滨、幻影、波波、老施、老莫、子龙、金禾、禾叶、快乐王子、春暖花开、何碧云、彩霞、丽中、森林、周筱珠、柳柳、老张、晓云铁骑等二十人。

这次回乡,使我们再次回想起了五十五年前的今天。

图片来源网络

那天正值隆冬时节,寒风凛冽,冷气飕飕,但在人民广场上却是人流如潮,彩旗飘飘,热闹非凡。市政府为了欢送学生们上山下乡,在广场召开了万人大会,老三届的学生们背负着行李来到会场。领导讲完话后,大家便乘坐大卡车分赴各自插队的乡村,受到了村民的热情接待。许多生产队安排好了丰盛的晚餐,迎接我们城里知青的到来,场面十分感人。

在当时,也许是乡亲们第一次接触到我们城里的知识青年,他们充满了对城里生活气息的好奇、向往,对我们特别热情。我们到了这里,面对的完全是一片陌生的新天地,迎接生活对我们的挑战,相当一部分人更多的是对自己前途的思考。因为我们能在农村干些什么?将会有怎样的发展,不是“接受再教育”这么一句话就能囊括的。我们面临纷繁的社会,各种各样的考验在等待着我们,但我们能够从城里来到乡村生活,就有一股勇于面对乡村生活的勇气。我们走上社会的航船,将从这里启航。

许多知识接受、人际关系的处理、独自生活遇到的难题等等都要从这里开始,个人的才智要从这里发挥,农村的劳作艰辛要从这里体验。可以说,迎接我们的,既有阳光明媚,也会有绵绵细雨,更会有狂风暴雨。我们接受再教育的第一课,就是感受到了乡亲们的淳朴善良和热情,乡亲们对我们的宽容、关爱和帮助,我们终生难忘。

当年在马山插队的有志峰、柳叶、海滨、幻影、波波、老施、老莫、子龙、金禾、禾叶、快乐王子、春暖花开、何碧云等十三人、他们分别插队在马山、八甲、大龙的大村、托寸、东岸、马垌、木凳等村屯。这次我们重返第二故乡,在镇政府大门前留影后,大家去了志峰等人插队所在的大村屯。众人在村子游览,仿佛回到了过去的时光……

知青们在曾经居住的地方留影

游览中我们找到了当年居住的知青房,虽然已经过去了五十余年,这座泥砖瓦房依然挺立在村中的小路旁,与其他的一般知青房相比,显得宽大坚固。看到这座简陋的房舍,想到它为知青遮风避雨,怀念的情感油然而生。在乡村,如今已经很少见到当年的知青房了,我们不禁分别在这座房子前留影纪念,也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记忆。不久,志峰遇到了自己住户的女儿小韦,小韦很惊诧,想不到突然会见到当年的知青叔叔,即刻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家小坐。到了家里寒暄后,她提起了往事。

有一年其父带她到城里,受到了志峰的热情接待,不但带他们去了闹市闲逛,还请他们吃饭并送了礼物,让她很感动。说罢即准备做饭招待客人,我们婉谢。老莫等人回到插队所在的外大龙,遇到了当年一同劳作的村民,亦是十分热情,聊天后即邀请吃饭,因已定行程安排,只有表示歉意。老莫对那位老乡说:以后专门来拜访。

从马山出来,我们到了六塘。在六塘插队的有彩霞、丽中、柳柳、周筱珠、志森、老张、晓云铁骑等七人,他们分别插队在六塘的海村、五并、蒙村、洞山和冲脉。在六塘去了彩霞曾经教书育人的小学,她深感小学已是旧貌变了新颜。两栋宽敞的教学楼昂然屹立于半坡上,取代了昔日的平房教室,扩展的校园增添了亮丽舒适的学生公寓。看到整个学校已经没有了当年的踪影,不由地感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为下一代的成长注入的心血。

周筱珠、柳柳等知青还特地去圩场寻找当年赶圩的记忆,品尝了美味可口的灯盏馍——它可是最诱人的平民食品,香脆软俱备,物美价廉。最后六塘的知青在镇政府大门前留影纪念。虽然岁月流逝,但许多事情仍然历历在目,真想多去几处村子,只遗憾本次活动行程安排太紧,没有更多的时间驻足曾经留下汗水的地方。

这次回乡所到的最后一个村子是六塘蒙村的龙下。龙下是晓云铁骑插队的生产队,他在那里度过了四年半的光阴,与村民结下了较为深厚的友情。

知青们在龙下村合影

到了龙下,便看到村口悬挂着一幅横额:热烈欢迎柳州知青回乡探亲、欣赏油菜花!一条横幅,便洋溢着浓浓的迎接远方客人到来的气氛,引起我们的感慨和感动。村民热情地接待我们,大家握手寒暄,把我们迎进了村子里。由于时值中午,村民已在大榕树下的餐桌上摆放了下马酒。热气腾腾的火锅,五花肉、牛肉、豆腐等食材在桌上铺开。本来联系中说好吃玉米粥的,可是村民说:你们难得来一趟,哪能喝粥?

在村子里吃罢午饭,我们便到六塘村目前最大片的稻田里欣赏油菜花。此时油菜花已经开放,一片片地铺在了田间,黄色的花朵随风摇曳,欢迎远道而来的我们。我们踏着阡陌走在田间,看看散落的翠绿,闻闻油菜花的芳香,完全是不同于插队时的感受,令人很舒心。柳柳发挥她的特长,组织大家摆拍各种动作造型,录下了不少精美的视频,准备在网络发布。

欣赏过油菜花,我们到了蒙村拱桥一带。蒙村曾在亿个村平台上评为六塘村最美的村子。它那苍翠的笔架山、清澈蜿蜒的小河与田野的五彩缤纷交相辉映,构成了美丽的画卷。特别是岸边的竹丛倒影在明澈的水面,与翠绿的山峰形成一幅自然的山水画,大家纷纷在此留影,分组照、集体照等等,营造了又一个留影高潮。

回到龙下,餐桌上已摆满了美味佳肴,有白切鸡、白切鸭、红烧肉、炖猪脚、牛肉、酿豆腐等,自酿的米酒,火锅弥漫着佳肴浓香的味道,它与午餐同样是火锅,却因食材的不同有着不同的美味。丰盛的美馐使整个场面香气四溢,主人的热情更是使知青感受到了内心的温暖,驱散了天气的寒冷。我们面对村民的满腔热忱,抑制不住内心情感,唱出了山歌: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

这悠扬、深情的歌声回荡在龙下的天空,引起了村民的共鸣。他们的和声顿时响起,形成了主客数十人大合唱的热烈场面。优美的旋律感染着在场的每个人,农家小院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这时敬酒的队伍走了出来,小小的金樽充满了浓浓的情意,敬向主人,敬给宾客。相互间敬酒饱含着村民与知青间的情谊,觥筹交错的场景再次形成了热闹的高潮。

此时已经没有了主客之分,他们把我们当作了在外的游子回乡,直言:这就是你们的第二故乡!欢迎你们经常回来!朴实简短的话语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村民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和礼数有加。临别,村民为每人送上一份寓意着富裕吉祥、团圆和谐、保重多福的粽子,让浓郁的糯香和美好的祝福伴随着我们的行程。几位村民拉着晓云铁骑的手发出邀请:年初二回来呀!令他深感村民的情谊。

到了分别时刻,村民自发地列队欢送我们,让我们带着一份情怀、带着一番感慨、带着一片欣喜完成了插队五十五周年的纪念活动。

这次回乡增强了六塘、马山知青对第二故乡的情感,也加深了知青们和乡亲们的友谊。马山原本就隶属六塘,两地民众有着自然的密切来往,一九六七年改隶县辖,但并没有切断民众的联系。在插队期间,两地知青也多有走动,保持了联络。特别是在退休后,一位同学为知青建立了微信群,扩大了联系的范围和活动的内容。在这个团队里洋溢着融洽和谐、充满着欢歌笑语,让这个主旋律伴随我们走进夕阳,安享晚年的欢快与幸福。

五十五年过去了,当年的帅哥靓女已是双鬓白发,但容颜虽去,却心态依旧。我们将永葆青春的活力,和第二故乡的乡亲们牵手共同走过今后的岁月。(感谢知青情缘总编刘乐亮老师荐稿)

作者简历:廖抒文, 一九七0年五月赴柳城县原六塘公社插队,一九七四年十月抽调回城,先后在南宁、柳州铁路部门工作,二0一四年退休。

0 阅读:0

草根知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