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笔下最美的春天,首首都是传唱千年的经典,写尽了人生百味

诗愿侃天地 2024-03-26 09:13:44

说起春天的美,那可是美得千姿百态,美得万紫千红,美得风情万种。

可即便如此,每个人心中的春天却还是都不一样,诗人们笔下的春天更是各不相同。

王维笔下的春天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韩愈笔下的春天是“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陆游笔下的春天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而苏轼笔下的春天,直接就是他人生的写照,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他豁达人生的象征,更是他人生哲学的体现。

苏轼一生经历风雨,但无论他处于何种困境,他总能从生活中找到美好的希望。就像春天总是能从冬天的严寒中破土而出,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所以读他的诗词,你会看到他诗词中的春天常常与新生、希望和复苏联系在一起,展现出他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

他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他对生命、时间和自然的独特理解。他赞美春天的美好,但他也明白,春天终会逝去,就像人生的繁华终究会落幕一样。

下面我们就进入苏轼的诗词之中,看看苏轼笔下的春天到底有多美,到底有何迷人之处。

【1】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宋·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苏轼的这一首《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约作于公元1063年2月,此时苏轼年仅28岁,正值人生春风得意之时。

此时的苏轼,以覃恩迁大理寺寺丞。在其赴任途中,过宝鸡时,他再一次重游终南山。

苏轼的弟弟苏辙闻说此事,给苏轼寄了一首《闻子瞻重游终南山》,苏轼次韵,并回赠了这一首词。

苏轼的这一首《减字木兰花》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早春时节的景象,以及苏轼对人生的感慨。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这里的“莺初解语”指的是黄莺刚刚开始啼叫,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而“最是一年春好处”则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时节的喜爱,认为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两句词化用了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两句诗,描写了早春时节细雨蒙蒙的景象,以及嫩草刚刚冒出地面的情景。

细雨如酥,形象地描绘了雨水的细腻和滋润,而“草色遥看近却无”则表达了草色初露,远远望去才能看到一片嫩绿的景象。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这两句词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他认为,人生易老,所以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不要沉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

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要记得赏花,因为花不等人,错过了花期就再也看不到它的美丽了。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最后两句词则是对人们的劝诫。作者认为,人们应该珍惜眼前的春天,不要等到春天离去,花儿凋零,只剩下绿苔时才后悔莫及。

这两句诗也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提醒人们要珍惜每一个当下,不要虚度光阴。

整首词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早春时节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劝诫。

它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不要虚度光阴,要珍惜每一个当下。

【2】

如梦令·有寄

宋·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公元1080年,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被贬黄州。在黄州生活了四年后,苏轼于公元1084年4月离去。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苏轼对黄州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于是写下了这一首《如梦令》,表达了苏轼对黄州东坡故友与旧邻们的思念和归去的愿望。

在开头的“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两句中,词人开门山,以一种明快的语言向黄州东坡的故友与旧邻居们传达了他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同时也毫不避讳地说,自己目前身在玉堂,公务缠身,实在是无法抽身回来看望久别的故友旧邻们。

玉堂是指翰林苑,是宋代官署名,是掌制诰、诏令、策命等文字的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或中央办公厅。

苏轼是一个重感情的人,此时身在玉堂深处,但他却心系黄州东坡,表达了他对故乡和旧居的深厚感情。

“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苏轼询问东坡的故友与旧邻们,说自从自己离开后,还有谁曾来过这里?而眼前的小桥已被积雪覆盖,似乎已无人来过的痕迹。

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之间,却表现了苏轼对东坡故友与旧邻们的关切和挂念,也流露出他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最后,苏轼以“归去”为主题,表达了自己对归乡的渴望和期待。他想象着在春雨绵绵的江面上,自己驾着一犁,犁开一条回家的路。

这里的“一犁春雨”形象地描绘了春雨的细腻和田野的生机,也寓意着苏轼对归乡的期待和希望。

纵观苏轼这首词,整首词都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和画意,是苏轼词中的佳作之一。

【3】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公元1077年,苏轼人生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大变故,他的母亲、妻子、父亲相继离开了这个世界。

然而,除了面对这样的打击,政治上的新旧党之争同样让苏轼雪上加霜,他再一次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受到了无尽的排挤和打击。

无奈之下他只得离开朝廷,带着淡淡的忧愁,做了一方的地方官。公元1076冬天,苏轼离开密州,接替他做密州知府的是孔宗翰。

公元1077年春,苏轼赶到新的地方——徐州赴任,上任之后,苏轼写了五首绝句寄给了孔宗翰。《东栏梨花》便是其中的第三首。

首句“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以淡白之色来形容梨花,以深青之色来形容柳叶,一青二白,色彩对比鲜明,显示出春意之浓,春愁之深。

同时,除了这种颜色的对比,诗人还以柳絮飘飞的景象,形容花开的盛景,春意盎然,满城皆是。

次句“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诗人以“东栏一株雪”形容梨花之洁白。同时,以梨花之洁白引发自己的惆怅之情。

这里的“雪”一个字,既描绘了梨花洁白如雪的外貌,也寓含了诗人对人生的诸多感慨。

“人生看得几清明”,即人生能有多少清明之时?有多少时候能看清世界的真相?又有多少时候能保持自己的清醒和独立?

此诗以梨花为媒介,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深感慨。梨花虽然洁白如雪,美丽动人,但终究会凋零,如同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诗人借此表达了对人生的无奈和惆怅,同时也表达了对清明人生的向往和追求,真的让人慨叹不已!

此外,这首诗也体现了苏轼的诗歌风格,即善于以景生情,以情写景,情景交融,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同时,苏轼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意象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公元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1075年8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为“超然”台。

公元1076春,苏轼登上此台,极目远眺,看到了满城的春色烟雨,不知不觉中触动他内心的乡思,于是写下了这首《望江南·超然台作》。

它描述了春天还未完全老去的景象,微风轻拂,柳枝斜斜。护城河内春水半满,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都笼罩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寒食节过后,诗人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于是决定不再对老朋友提起故乡,而是用新火煮新茶来享受这美好的时光,把握年华,珍惜眼前的美好。

这首诗表现了苏轼在超脱世俗的情感状态下,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人生的热爱。

他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细雨中的城市,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同时也表现出对人生的豁达和乐观。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这两句诗,表现出苏轼的豁达和超脱。他不再沉浸在对故乡的思念中,而是用新火煮新茶,享受眼前的美好时光。

这种生活态度,也体现了苏轼的乐观和积极,他懂得在忙碌和疲惫的生活中,寻找乐趣和享受,把握当下,珍惜人生。

总的来说,这首诗展现了苏轼超脱世俗、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然美景和人生的热爱和珍惜。

苏轼笔下这四首最美的春天诗词,首首都是传唱千年的经典,首首都写尽了人生百味,你读了之后又有什么样的感想呢?欢迎您最精彩的留言。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若有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

0 阅读:12

诗愿侃天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