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人漂泊到86岁才回家,写下一首感人千年的诗,字字催人泪下

诗愿侃天地 2024-03-26 09:13:44

公元744年,86岁的贺知章辞去朝廷官职,回到了阔别50多年的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

回到故乡的贺知章,看到了故乡50多年的巨大变化,不禁感叹世事沧桑,人生易老,万般变化,千言万语难以言说。

总之,一切都让他触目伤怀,情动于中。伤感之余,情不能已,于是写下了《回乡偶书二首·其一》这首诗。

这首诗字字让人动心,句句让人牵情,感动了世人一千多年,字字催人泪下。那么这首诗是怎么让人泪下的呢?我们且来看看。

回乡偶书·其一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本诗作者与背景

贺知章少时便以诗文闻名。公元695年年,36岁的贺知章更是一举考中进士,拿下状元头衔。

名动一时的他,被大唐授予了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从此,他开启了漫长的为官之路。

贺知章为人豪放旷达,狂傲不羁,自称“四明狂客”,晚年尤纵,又极为好酒,因此有“诗狂”之称。

贺知章一生写下了无数绝佳的诗篇,尤其以绝句见长。其诗词作品不管是写景,还是抒怀,都极为清新潇洒,风格独特。

其中的《咏柳》《回乡偶书》等诗词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而《回乡偶书》一诗便是贺知章在86岁时辞官养老时写下的作品。这首诗记录了贺知章回乡时的所见所闻,抒写了贺知章久客伤老之情。

深度解析

在贺知章的这首诗中,第一二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意思即是:

“我从少年时便离开家乡,追求功名,建功立业,名动天下。直到迟暮之年,才得以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

“可即便离开故乡五十余载,我仍然是乡音未改,赤子之心未变。唯一改变了的,就是我这无法挽回的年纪,以及头上斑白的鬓角与毛发。”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来说,故乡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对于此时的贺知章来说,50多年犹如弹指一挥间,所以当他回到家乡的那一刹那,心情绝对是不平静的。

当年离家追梦时,贺知章正是一个翩翩少年,风华正茂。一腔少年志,意欲冲天。而今归来时,锐气尽失,鬓毛疏落,老态龙钟,令人不忍视之。

首句中的“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相对,仅仅七个字便写出了数十年在外的漂泊生涯,暗寓了诗人自伤“老大”之情。

第二句中的“鬓毛衰”紧紧承接上句,描写了几十年的光阴让当初的翩翩少年变成如今的“老大”之态,而不变的“乡音”却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显示出了巨大的反差。

言下之意是:“我乡音未改,故乡未忘,乡心未变。可几十年未见,故乡还认得我吗?”从而为三四句的高潮句式作好铺垫。

而写到了此处,我们可以揣测当时诗人的情绪应该是早就已经不平静,甚至眼眶早已红润。

到了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最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意思即是:“当我回到了那曾经熟悉的故乡,村口嬉戏的孩童们看见了我,却无人能够认识我。反而笑着问我:这位客人从何方而来?”

这最后的两句,是一幅生动的自画像,更是一幅最富戏剧性的问答场面。在别人看来,“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只是一句简简单单的问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可在贺知章看来,这一句却是如晴天霹雳一般,重重地打击着他的身心,使得他陷入了一种莫名的悲哀。

想想自己离开故乡五十多年来,无时不刻的在想念着心心念念的故乡,无时不刻的思念着故乡的每一个人,甚至在梦里都已经回到了自己那久违的故乡。

可如今回到了故乡,站在了故乡的面前,尽管乡音未改,尽管乡心未变,尽管血管里仍然流淌着热爱故乡的一腔热血,可是故乡却已经认不出他。

他顿时心里一酸,刹那间老泪纵横,使得他原本衰老的容颜,此时更加的鬓毛苍白,老迈衰颓。无穷感慨,与老泪一起,如雨而下。

而我们读到这里,也感觉到了贺知章在漂泊了几十年才得以回到家里的那种感觉与心情,也感觉到了诗人那久久难以平静的心理。所以此时,我们贺知章此诗真的是字字催人泪下。

而到了此处,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戛然而止。不过,给人的感觉却如余音绕梁,久久萦绕于耳,哀婉备至。

就全诗来看,句句都是不可复制的经典,特别是最后的两句,恰如峰回路转,境界一新,使人百读不厌。

而诗人的着墨,却是了无痕迹,天衣无缝,于声无处见其妙处。所以此诗虽是写哀情,我们却见不到半丝哀情,反而觉得看到了儿童嬉戏的欢乐场面。

因此,一首诗下来,我们看到的是一场温馨而又极富生活情趣的场面。此时的我们,即使不能够被诗人久客伤老的感情所感染,也一定会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诗侃天地

*文中图片均是来源于网络,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

0 阅读:4

诗愿侃天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