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3天,中央和港府同时行动,李嘉诚不听劝阻,还能脱身吗?

安珈一 2025-04-03 17:09:34

前言

距离李嘉诚和贝莱德正式签订港口协议,只剩下3天时间了!

如今,港府和中央政府同时对港口交易进行审查,就连商务部的专家,也对李嘉诚作出了一针见血的评价。

但根据港媒最新的消息显示:李嘉诚依旧不听劝阻,仍坚持交易!

李嘉诚卖港口交易暂缓

李嘉诚计划将除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港口资产之外的43个海外港口全盘卖掉,整个交易的金额竟然达到228亿美元。

想象一下,这些港口分布在全球23个国家,是世界贸易运输的关键节点,基本上每一个港口都是价值不菲的战略资产,特别是在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更是整个交易中的亮点,地理位置相当敏感,几乎是全球物流的“咽喉”。

而这场交易的买方方阵的领头羊,正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公司——贝莱德,这笔交易原定在4月2日之前签署最终协议,时间安排得紧凑得很,贝莱德集团已经安排好了董事会,计划在4月2日召开会议进行表决。

如果一切顺利,双方将在15天内完成交易,可想而知,就在交易进入倒计时的阶段,中方监管部门出手了,公告表示,中方已经注意到这个交易,并决定依法对依法对长和港口交易进行审查。

港府和中央联合行动

作为一名企业家,李嘉诚应该清楚,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比什么都重要,商务部的发言人白明也不含糊,直接开怼李嘉诚:“在商不言商”!

外交部的发言人郭嘉昆也站出来了,话说得很硬:“中方坚决反对利用经济胁迫、霸道霸凌侵犯他国正当权益的行为”,这话说得不偏不倚,直指问题的本质,这也表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不会容忍美国霸权行径肆意妄为的立场,维护国家利益始终是中国的首要任务。

据《南华早报》透露,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已派遣专人与长江和记展开接触,在就李嘉诚与贝莱德集团之间的交易进行深入细致的协商。

要知道,香港政府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轻易插手商业交易的,这次的主动出击,真的是有点打破了常规,毕竟,大家都知道,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向来强调自由市场原则,政府大多会保持“旁观者”的姿态,除非真的是出了大问题,才会有所行动。

早些时候,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已公开表明立场:任何企业的经营活动都必须严守法律法规的底线,不容许任何越轨行为。

前任特首梁振英亦通过社交媒体,公开对李嘉诚的某些做法提出批评,提醒他需谨慎对待西方媒体的某些政治言论,并强调作为商人,应具备更加深厚的家国情怀。

面对港府这么多人的劝阻,李嘉诚还是不为所动,如今,特区政府派出的专人与长江和记沟通,目的也很简单——就是想通过一种“既不激进也不冷漠”的方式,帮助李嘉诚解决一些因港口交易引发的麻烦。

然而,李嘉诚似乎有些迟疑,毕竟交易涉及的金额可不小,要是突然取消,损失不小,毕竟谁愿意“白白出血”呢?

在监管总局宣布进行审查后,长和集团决定暂时搁置交易,暂停按原计划推进,虽然公司并未表明会彻底取消交易,但这看起来像是一种“缓兵之计”,可能希望等局势稳定后再做进一步决策。

美国

3月28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布鲁斯明确表示:非常支持贝莱德集团与李嘉诚的港口交易,布鲁斯的话让人不得不联想到美国一贯的霸权主义态度,他们显然不愿让任何势力在全球重要港口中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中国。

布鲁斯更是对中方的审查做出了反击,指责中国对这笔交易的审查只是为了确保中国对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这种说法简直是“颠倒黑白”,美国方面对此做出了不屑一顾的反应,说实话,美国的这番言论就像是拿着放大镜找茬,抹黑中国,将责任转嫁到他国身上。

其实,早在商务部专家指出,李嘉诚与贝莱德之间的这笔交易并非普通的商业行为时,大家就已经有所警觉,按理说,如果是正常的商业交易,长江和记应该是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出售港口,而不是直接卖给贝莱德。

这样的操作,怎么看都让人觉得不太对劲,背后似乎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政治算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场交易已经不单单是长江和记与贝莱德集团之间的商业事务那么简单。

中美两国的大国博弈,已经悄然展开,如果美国真如布鲁斯所言,准备用国家力量支持这笔交易,那么局面将会变得更加复杂,毕竟,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交易,绝不仅仅是商业谈判那么简单。

面对这种情况,中方显然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中国一直秉持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来推动对外合作,过去几年来,我们从未做出过损害他国正当利益的事情。

眼下,事情还在继续发酵,未来的博弈可能还会更加激烈,对于李嘉诚和贝莱德集团而言,如何在中美两大势力之间游刃有余,继续推进交易,恐怕并不容易。

盈利争议

在长和集团的财报中,对港口业务的描述——这块业务被标榜为“拖后腿”的部分,盈利表现远远落后于其他四大板块,似乎它正是集团业绩不佳的罪魁祸首。

但细细琢磨一下,这不争的结论却存在着不少问题,港口业务到底有没有“拖后腿”,真相是否如此简单呢?

长和集团2024年港口及相关服务的收入约为452.82亿港元,同比增长11%,虽然这个数字看起来并不特别突出,但如果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港口业务的吞吐量增长了6%,而仓储收入则增长了13%。

这些细节数据表明,港口业务在增长的同时也保持着稳定的收入来源,而且,港口在长和集团的整体结构中,尽管表现较弱,但依旧是赚钱的,并非完全没有价值,说“拖后腿”还是有点过了。

更为关键的是,港口业务在全球航运行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长和集团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295个运营泊位,分布在24个国家和53个港口,形成了全球领先的港口网络,这就意味着,它不仅仅是在赚钱,还在掌握全球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环节。

正是这种在全球物流中的关键地位,让长和集团的港口资产在商业领域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那么,如果港口业务不差,为什么长和集团的财报要如此强调它的盈利不佳呢?难道真的是为了掩盖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场收购一场博弈,美国一直在努力维护自己在全球的霸权地位,尤其是在亚洲和其他新兴经济体领域,通过掌控这些港口,美国财团能够在全球航运网络中扩大影响力,有理由对中国等国家的海上贸易实施限制和施压。

美国财团关注的不仅仅是港口目前的盈利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未来的战略潜力,毕竟,全球贸易正在飞速发展,未来港口资产的价值只会更高。

0 阅读:0

安珈一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