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天,恰似孩童的面庞,瞬息万变。阳光一露脸,气温便如脱缰野马般飙升;冷涡一南下,降雨降温便接踵而至,甚至在北国之地,还能目睹雪花翩跹。转瞬之间,三月已悄然步入暮春,初夏的脚步声已在耳畔回荡。

不知那携着热意的夏风,是否已悄然潜入?毕竟,炎炎夏日并非人人所爱,相比之下,春秋的凉爽更受青睐。若夏日能保持清凉,那自然是极好的;但一旦酷热难耐,那真是让人热得直想哭。
提及热,怎能不想到三伏天?那可是热到极致的时段。想象一下,三伏天里,即便静坐家中,也能汗流浃背,身上仿佛被火烤一般。虽说春天也有热的时候,但那热只是单纯的太阳照射所致,只要避开阳光,阴凉处依旧凉爽。而三伏天不同,即便是雨天,也难逃闷热之苦。三伏天的热,被称为“伏热”,是地面被太阳炙烤后温度升高的结果。因此,即便在阴凉处,风也是热的,酷热天气让人无处可躲。幸好,有了空调的发明,让我们在三伏天也能享受冰爽舒适。

虽说三伏天通常被视为最热的时段,但也有年份三伏天并不那么炎热。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三伏天的降雨情况。有句老话说道:“早入伏雨不愁,晚入伏贵如油”,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农谚揭示了入伏时间与夏季降雨的关系。所谓“早入伏”和“晚入伏”,指的是入伏时间的早晚。如果早入伏,预示着夏季多雨,比如梅雨季节可能就是“水梅年”;而晚入伏则意味着入伏时间较晚,降雨提前结束,到了真正三伏天时将会是干旱少雨的时期。“贵如油”形容的是雨水稀缺,人们渴望降雨,雨水变得如同油一般珍贵,这预示着酷热干旱的年景。

对于农民来说,三伏天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伏天的热量需要雨水的滋润来平衡,如果只有热量而没有足够的降雨,同样会出现旱情,影响庄稼收成。
今年三伏天的具体入伏时间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即7月20号。那么,这是早入伏还是晚入伏呢?根据传统判断方法,看入伏的农历日期:入伏在农历五月为早入伏,在农历六月为晚入伏。2023年入伏在五月二十四,属早入伏;2024年入伏在六月初十,属晚入伏。而今年入伏在农历六月二十六,因此也是晚入伏。

晚入伏预示着后期多晴好、气温高的天气。这一预测究竟准不准?让我们拭目以待,共同见证老祖宗智慧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