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死后:头骨裂成多块,台湾2份、印度1份、日本2份

邦立看历史 2023-02-28 08:58:02

小说《西游记》因被翻拍为大型连续剧而成为人们家喻户晓的一部文学作品,其中的唐僧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人不知。

其实唐僧这一人物并非虚构,他的生平事迹在历史上皆有迹可循。

唐僧的原型是玄奘,他是一位伟大的高僧和佛学传播者。

玄奘不仅是中国的佛教名人,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玄奘圆寂后,他的遗骨舍利辗转多处,还被分成好几块。

时至今日,唐玄奘的头骨在台湾、印度、日本都能见到。

取得真经,潜心传播

玄奘生于602年,人称玄奘法师。

玄奘十三岁剃度出家,静心学法;二十一岁时,玄奘正式受戒成为一名僧人。

为学习经文,他走访各地,遍听名师讲经,如痴如醉。

只是,当时佛教在国内的传播并不广泛,各名师所讲经法也有较大出入。

起初,玄奘只是记下这些问题以求后期能够在别的大师那里寻求答案。

可玄奘渐渐发现,他的疑惑越积越多,且大家众说纷纭,无人可以助他解惑。

后来,玄奘遇到了一位来自印度的僧人。

对方告诉他,印度收藏的多达百册的《瑜伽师地论》或许能够助他解惑。

为了从根源上解决自己的困惑,玄奘决定西行,前往印度求取真经。

公元629年,长安出现饥荒,朝廷为了缓解民生压力,准许百姓外出自行谋生。

这时,玄奘觉察时机已到,背起行囊便踏上了取经之路。

这位苦行僧用双脚踏过了甘肃、新疆、巴基斯坦等地,最终抵达摩揭陀国王舍城,进入知名佛教圣地——那烂陀寺学习佛法。

在那烂陀寺,玄奘拜戒贤为师,精心钻研多本论典。

玄奘学得入迷,又颇有自己的见解,他很快在那烂陀寺声名鹊起。

学习五年之后,玄奘开始在印度四处游历,辗转数十国传播佛法。

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玄奘自身的佛法造诣也在逐渐提高。

再次回到那烂陀寺后,戒贤安排玄奘讲佛法,其声望也与日俱增。

在与“顺世论”者和小乘论师的辩论中,玄奘思路清晰、有理有据地辩胜,旁人听闻其观点也不免拍手称赞。

在印度学经的十七年里,玄奘将佛学研究得透彻,又才德出众,很受人尊敬;人们还将其推崇为十德之一,尽享盛誉。

公元645年,玄奘携带着大批佛教经律论返回长安,决心在家乡传播佛法。

较为幸运的是,唐朝的文化氛围开放自由、兼容并包,且唐太宗鼎力支持玄奘的事业,这给玄奘的工作创造了很好的社会环境。

回到长安之后的20年时间里,玄奘没有一天是清闲的,他翻译出的大小乘经论多达三百三十五卷,极大地促进了佛学在中国的传播。

除此之外,玄奘还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他将《老子》等著作翻译为梵文,传入印度,向西方人展示高深的中国智慧。

玄奘就像是佛教的天选之人,他独具慧根、智识亦为当世之最。

玄奘对于西方佛教经典的翻译在佛教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翻译被大家公认为最贴近梵文原意,被后人称为“新译”,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

坎坷的流转

公元664年,玄奘在译完《大般若经》后深感大限将至,告知众人自己的“死期将至,势非赊远。”

二月初五,玄奘大师留下“得生”二字后圆寂。

这一消息传到长安城后,唐高宗心痛万分,感慨“痛失国宝”,还为他罢朝几日。

百姓听闻此讯亦掩面而泣,悲伤之情难抑。

在安葬玄奘大师的那一天,长安城以及周边五百里内有百余万自发而成的送葬者,场面之大令人咋舌。

随后,玄奘被安葬在长安玉华寺,他的遗骨被安葬在白鹿原。

在梵文里,舍利是遗骨,它代表着佛身,是一种神圣的存在。

德高望重的高僧圆寂后,他的舍利会被供奉起来,以供后人祭拜。

据说,玄奘大师的项骨舍利为五彩舍利。

而这舍利的色彩不同,则取决于制成的材料不同。

自玄奘大师去世后,他的舍利因政治变动几经辗转。

玄奘法师圆寂五年之后,唐高宗命人将其遗骨迁移至兴教寺;880年,兴教寺在黄巢起义中被毁,玄奘的头骨被护送转移至终南山。

时间流转,终南山寺庙荒废,玄奘的头骨也逐渐无人问津。

北宋时,位于金陵的天禧寺住持偶来终南山朝拜,无意间在这破败的寺庙中发现了玄奘的头骨,他喜出望外、如获至宝,当即亲自背负着玄奘的头骨返回金陵。

经过千里跋涉,玄奘的头骨被安全带回天禧寺供奉起来。

在金陵,玄奘的头骨又被转移过两次,相关史料都有所记载。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天国领导人在南京大肆破坏寺庙、佛塔,导致供奉有玄奘头骨的三藏塔被毁。

此后十年光景,玄奘头骨销声匿迹,不见踪影。

等玄奘头骨再次现世之际,中国正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1937年,日军大肆侵略南京,李鸿章建造的金陵机器局被日军占领改建。

在改建过程中,专家在地下挖掘出玄奘的头骨。

玄奘头骨再次问世,对中日两国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消息。

唐朝时期,日本多次派人前往中国寻经问道,自然知晓玄奘的大名。

在发现玄奘头骨后,日本人决定将其送到日本供奉起来。

身在北平的白隆平听说这样消息后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但他深知贸然索要头骨,日军绝对不会将其归还给中方。

多番思虑之下,白先生以“分请灵骨”、“弘扬圣教”为由,得以留下一部分玄奘头骨供奉在北平法源寺,另一部分被日方送回日本一部分、留在南京一部分。

当日本侵华战争接近尾声之时,日方为了向中方示好,便表示愿意将他们手中剩余的留在南京的玄奘头骨归还给中方。

1943年,中日双方在南京举行盛大的交接典礼,这部分玄奘头骨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所接收,供奉于南京。

这份玄奘头骨后被一分为二,一部分供奉在玄武湖畔的九华山顶,另一部分被供奉在鸡鸣山下的文物保管委员会。

九华山顶的三藏塔至今仍存在,其中的玄奘头骨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被汪伪政府文物保管委员会收藏的那份玄奘头骨,后期又多番流转,直到在1973年被安置在玄奘法师纪念堂之中。

四散的舍利

当年被送往北京的那一份玄奘头骨,后来也经历了多次分离和流转

当时,供奉在法源寺的玄奘头骨被分成多份,其中一份被安葬在九龙壁新塔地下,也有人说被供奉在广济寺。

另一份被请到了天津,由天津的佛教徒出面,将其供奉在大悲院。

1955年,为了促进中印邦交,周总理准许中方将这一份供奉在大悲院的玄奘头骨送给印度政府。

玄奘在印度享誉已久,故印度政府在收到玄奘头骨后便立即将其供奉在那烂陀寺,留给后人敬仰。

此外,还有一份玄奘头骨被白隆平先生所收藏。

在“文革”时期的混乱背景下,这一份玄奘头骨被白先生随身携带,至四川后将其供奉于近慈悲寺内。

后来,这份头骨又从近慈寺被转移至大慈寺、文殊院。

“文革”开始时,文殊院方丈特地将玄奘头骨放好置于腰间,时刻保护珍藏,唯恐遗失。

如此谨慎护了数月之后,玄奘头骨安然无恙,得以保存下来。

说来也感人,在那人命都朝不保夕的混乱时代里,竟有不少人如此珍视这一份小小的头骨。不过,也是因为他们的珍视,我们后人才能见到如此珍贵的先人遗骨。

如今,那份被方丈保护完好的玄奘头骨被放在文殊院的藏经楼里,游客们前往此处可以看到这块珍贵的文物。

日本送回国内供奉的那部分玄奘头骨,最初被供奉在日本的首都东京,后于1949年被送到慈恩寺新塔中供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的中国佛教会向日本索要部分玄奘头骨以供奉在台湾的日月潭;在那里,他们专门修建了一座玄奘寺以纪念和传播玄奘的精神。

日方答应台湾的请求分出部分头骨后,又将剩余部分分出一份,辗转供奉在东京和奈良的几处寺庙之中。

1994年,台湾的佛教会为弘扬佛法知识而建立一所“玄奘大学”。

为使学校更有特色,该所大学创办人向南京灵谷寺请求玄奘头骨。

最终经多方协商,灵谷寺将玄奘头骨分出一份送至玄奘大学。

如此,台湾和日本各保存有2份玄奘头骨,印度那烂陀寺保有1份。

玄奘的头骨四散各地,就如他当年讲经那般,将思想留在各地。

玄奘大师是一位颇为佛缘的人物,人们都称他是:被佛选中的人。

诚然,玄奘的佛学成就有一部分依赖于他本身的天赋。

但纵观他后半生的造诣而言,后天的努力占据着很大的比重。

世人皆在弘扬玄奘精神,可大家也应该清楚,世人弘扬的不仅仅是玄奘的佛学成就,更是他的高尚品格。

玄奘用一生做了一件事,他不问前路坎坷,只脚踏实地去做。

这种坚韧又持之以恒的精神,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和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2014-2018年玄奘研究综述_海波

论中原佛教对南诏佛教的影响——以玄奘法师为视角_赵文雪

唐僧头盖骨如何流传至今_本报实习记者__董毅然

南京九华山玄奘顶骨舍利之谜_张群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