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去寺庙拜佛,问方丈:朕要跪吗?方丈一句话救回全寺性命!

只想静静 2022-01-18 17:02:54

民间有句俗话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可以说是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特别是在古代社会,一个人的出身基本上就决定了他的未来。虽然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中,曾经记载了陈胜起兵反秦时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是在重视门第出身的古代来说,这句话其实并没有实质意义,秦朝被推翻后重新掌权的那些人,基本上也还是原先的六国贵族。

虽然说最后夺取天下的刘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布衣出身,可他实际上并不不能算是真正的布衣,好歹也当过泗水亭的亭长,在沛县也算是一号人物。说起来,历史上真正以布衣出身而统一天下的皇帝,就只有出身于安徽凤阳的那位朱元璋了。他才是名副其实的布衣皇帝,在参加郭子兴的义军之前,不但当过乞丐,还当过和尚。

朱元璋小时候家里特别穷,家里没有土地只能给地主当佃户。后来在朱元璋十七岁那年,濠州先是发生了旱灾,接着又爆发了瘟疫和蝗灾,朱元璋的父母与大哥在一个月内相继因病去世。可是因为朱元璋家实在是太穷了,不但没钱给父母举行葬礼,甚至连块能够安葬父母的土地都没有。同村的一个叫刘继祖的人看到朱家实在太可怜,于是就送给朱元璋一块地让其安葬父母。

后来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为了报答刘继祖当年的赠地之恩,将其封为义惠侯并且能世袭罔替。有明一朝的皇帝对刘家后人都照顾有加,这样的待遇,几乎等同于清朝的铁帽子王了。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朱元璋是一个知恩图报之人,当了皇帝也没有忘记当年被人对自己的恩惠。

朱元璋在埋葬了父母之后,为了生存只能靠乞讨为生,后来世道实在太过于艰难,连乞讨都无法维持生计,最后只能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剃度为僧做了行童。这个行童其实就是供寺院役使的小和尚,每日里不但要扫地、上香,还要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有时候手脚慢了还要受到老和尚斥责。朱元璋去当行童也是迫不得已,在寺庙里虽然也没少吃苦受罪,但是好歹也保全了一条性命。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也许朱元璋一辈子都要在皇觉寺里度过,最终可能就是一位得道高僧。可是因为当时天灾不断,百姓自顾尚且不暇,更无余力去寺庙里烧香拜佛。因为皇觉寺里香火冷清,得不到香客的施舍捐赠,寺里的和尚最后无法生活只能各自逃命,朱元璋也只能跟着离开寺庙。

朱元璋离开皇觉寺之后,一路上以化缘为生,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最后又回到了皇觉寺中。在这长达三年的旅途中,朱元璋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入的了解,对佛教也有着深刻的深思,最终在儿时玩伴汤和的邀请下,前去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朱元璋从离开皇觉寺云游天下,再到他返回皇觉寺,这段特殊的旅程对他的人生有着重要意义。在这段旅程中,他不但增长了见闻,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也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更是深入地了解了民间疾苦。同时,他在这段旅途中,对于佛教也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也是的他更加笃信佛教。正是因为这段旅途对他的影响,使得他登基之后特别关心民间疾苦,是有史以来公认的最重视农民的皇帝。

朱元璋笃信佛教,他自己曾经也当过僧人,所以他登基之后对佛教十分重视,下旨修建了不少佛寺,也下旨翻译编撰了不少佛经。不过,因为朱元璋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他在成为皇帝后去寺庙时又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见到佛像究竟应不应该下跪参拜呢?按理说,他是皇帝,是整个天下最尊贵的人,自然不可能对着佛像下跪。可是他曾经又当过僧人,见到佛像不参拜似乎又说不过去。

所以朱元璋去寺庙拜佛,就问方丈:“朕要跪吗?”方丈听到这句话立刻就紧张了起来,因为这个问题如果回答不好的话,说不定会得罪皇帝,那样整个寺庙的僧人都会受到牵连,欺君之罪可不是闹着玩的。于是沉思了片刻,回答说:“现在佛拜过去佛。”一句话救回全寺性命。

方丈这句话回答得很有智慧,也很有哲理。朱元璋也许对待大臣们很残酷,但是他却是历史上少有的爱民如子的好皇帝。方丈把朱元璋比喻成现在佛,虽然有拍朱元璋马屁的嫌疑,但是也从侧面反映了朱元璋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而朱元璋原本也正为这个问题苦恼,方丈的这句话也算是给他找了一个台阶。方丈这句话可以说是既保全了皇帝威严,也给了佛家颜面,可谓是一举两得。

1 阅读:137

只想静静

简介:每天定时更新,喜欢的记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