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舆论场中,农业大摸底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不仅我们对此予以关注,邻国菲律宾同样投身其中。然而,菲律宾在这场摸底中,收获的却是一把辛酸泪。

作为关乎菲律宾粮食安全的主粮,大米近两成的缺口,时刻威胁着这个国家的粮食供应。步入 2025 年,菲律宾的粮食危机愈发凸显。当地时间 2 月 3 日,菲律宾农业部长劳雷尔宣布大米进入 “粮食安全紧急状态” 。

据菲农业部数据,大米占菲律宾家庭预算的近 10%,对于贫困家庭而言,这一比例更是可达 20%。稳定大米价格对于保护消费者和农民来说都至关重要。但现实是,菲律宾长期依赖进口维持大米需求,已然成为难以治愈的顽疾。
世界粮食计划署去年的调查结果令人忧心忡忡,当地十分之一的家庭深陷粮食不安全的泥沼,每四十五个四岁以下的小孩中,就有一人发育迟缓。而如今,局势愈发严峻,战争的持续肆虐、极端天气的频繁侵袭,让全球粮食供应陷入紧张状态。

印度、泰国、越南等传统大米出口国,纷纷采取限购或涨价的措施,菲律宾国内的大米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一路飙升至约 15 年来的峰值。2024 年,菲律宾大米进口总量更是创下 468.4 万吨的历史新高,比 2023 年的 360.7 万吨高出近 30%。根据菲律宾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5 年 1 月中旬,菲律宾的普通精米的平均零售价为一公斤 48.12 比索 (约合人民币 5.9 元) 。

菲律宾,作为太平洋上典型的群岛国家,坐拥 7000 多个岛屿,海洋资源丰富,海产品琳琅满目。但人们无法仅靠海鲜维持生计,大米,依旧是菲律宾民众餐桌上的主角。水稻种植对土地条件有着严苛的要求,需要大面积的平原,而菲律宾仅有吕宋岛具备这样的条件。

2月4日,在菲律宾巴伦苏埃拉,管理员走在国家粮食局的一处米仓内。
人多地少的矛盾,在菲律宾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无疑成为其粮食生产的一大瓶颈。然而,人均耕地面积数据却显示,菲律宾相较于日本、韩国有着明显优势。可为何菲律宾的农业生产效率却如此低下?每公顷产量仅约为日韩的一半。
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八成耕地被大地主牢牢掌控。农民若想耕种,不得不花费高昂代价从地主手中租地,甚至在资金不足时,被迫向地主借贷。收获季节来临时,债务雪球越滚越大,农民一年到头辛勤劳作所得,大多用于偿还债务,根本无力提升生产效率。

2月4日,在菲律宾巴伦苏埃拉,工人在国家粮食局的一处米仓搬运大米。
这种局面严重阻碍了菲律宾农业规模化发展的步伐,使得农业生产至今仍过度依赖人口密集型生产方式,难以实现现代化转型。
菲律宾的土地问题,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从西班牙殖民者手中独立后,菲律宾曾试图进行土地分配,在中吕宋平原没收了 1000 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并颁布法令保障农民的耕种权益。但好景不长,美国人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局面。

2月4日,在菲律宾巴伦苏埃拉,工人在国家粮食局的一处米仓搬运大米
美菲战争爆发,美国一边以给予菲律宾自治为诱饵,一边凭借军事力量大肆屠杀菲律宾人,致使 20 多万人丧生,菲律宾再度沦为殖民地。美国殖民统治期间,强行移植美式民主制度,为维护统治,与地方势力相互勾结。

菲律宾各级政府参众两院,几乎被这些土地经营者所把控。为维护自身土地财产利益,他们极力阻挠土地改革。土改部门执法时,甚至遭遇地主私人武装的武力抵抗。即便政府为农民分配土地,地主也会想方设法将其买回,农民在强大的势力面前,往往只能选择卖地求生,稍有反抗,便可能面临生命威胁,报警也常常无果,因为这些地主与当地权贵关系盘根错节。

菲律宾副总统莎拉(左)和菲律宾总统马科斯 (资料片)
二战期间,美国短暂撤离菲律宾,菲律宾人民曾尝试打土豪、分田地,以解决土地分配不均的问题。但二战结束后,美国卷土重来,不仅对菲律宾进行清洗,还将土地重新归还给地主,菲律宾人民的革命成果瞬间化为泡影。
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菲律宾反美浪潮日益高涨,美国迫于压力,于 1946 年允许菲律宾独立。当时,国际经济机构基于菲律宾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美式民主制度,曾乐观预测其将快速步入先进工业化国家行列。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菲律宾却依旧在农业国家的泥沼中苦苦挣扎。

菲律宾爆发大规模反美抗议浪潮
这背后,是美国在给予菲律宾独立时附加的诸多条件。一方面,美国保留在菲律宾的军事存在;另一方面,通过签订一系列不平等双边贸易协定,限制菲律宾经济发展方向,使其只能向美国出口初级产品,沦为美国的农产品供应地。
美国虽每年向菲律宾提供 1 亿多美元援助,但其用途却由美国牢牢掌控,菲律宾发展工业的诉求屡屡被驳回,基础工业、轻工业均得不到应有的支持。这一系列因素,共同造就了菲律宾土地高度集中、过度依赖农业的困境。菲律宾民众面对如此现实,一句 “Bahala NA”(顺其自然),饱含了无尽的无奈与辛酸。

菲律宾多艘船只在中国黄岩岛邻近海域非法聚集
如今,菲律宾一边在南海问题上无端挑起事端,一边国内大米涨价问题引发民众强烈关注。
2025 年,菲律宾气象局预测可能有 16 至 19 个热带气旋袭击菲律宾,极端天气对农业的威胁持续存在。留给菲律宾解决问题的时间已然不多,在这关乎国家未来的十字路口,菲律宾究竟该何去何从,世界正拭目以待。

而在国际合作方面,菲律宾若想改善农业现状,或许应摒弃地缘政治上的错误行径,积极寻求与周边国家,如中国,在农业领域的深入合作,共同探索可持续的农业发展路径,以缓解国内粮食危机,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文章来源:玉渊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