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作为北宋著名诗人,留下众多名留青史的名诗。能作出这些好诗,除了他本身的文学才华出众之外,还有他坎坷的经历。

比如在“乌台诗案”之后创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洗儿戏作》等。
而且除了他自己被贬之外,还牵连了一众好友,其中就有王巩,被贬到偏远的岭南宾州。
5年后王巩终于得以重返京都,苏轼本以为他会苍老潦倒,没想到他丝毫不见疲态,身边还跟着一个美娇娘。
苏轼羡慕之余写下一首诗,竟然成为千古名诗,有一句至今我们都还在用。

北宋因为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大文豪,诗词歌赋、文艺等方面也是空前繁荣。
在这些文豪之中,苏轼堪称是文豪中的大文豪,而且他还非常喜欢以文会友,不看官职高低,因为到哪都有朋友,于是后人调侃他是北宋文人圈中的“交际花”。
苏轼除了日常工作之外,每天就是和朋友们谈天说地,以诗会友,身边还有各种美女相伴,好不惬意。

可是自从王安石搞变法之后,苏轼在官场就变得艰难起来,一来是他与新党的王安石是好友,与旧党的司马光同样是交情不浅。
自己的两个朋友吵架,自己夹在中间有多为难,大家都可以想象。
二来苏轼作为官员,对于王安石的新法也要有自己的看法,到底要战哪个阵营,大家都拭目以待。
可是苏轼偏偏哪个阵营都不站,而是要当中间派,认为可以改革,但是像王安石那样的改革法实在太过激进,“求治太速,进人太锐”。
这两边都不太好,新党认为他是保守的旧党,旧党认为他是激进的新党。

而且他的诗句还被人恶意解读,1073年沈括在杭州与他见面,便故意记录下他的诗句曲解,交给新党让新党的人恨他。
1079年御史台官员何正臣、李定等人就指控苏轼写诗“谤讪朝廷”,还列举他《湖州谢上表》中“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等诗句诬陷他包藏祸心。
因为御史台官署有很多柏树,上面又栖息着很多乌鸦,所以御史台又称为“乌台”,苏轼因为诗而引起的案件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本来就支持改革的宋神宗看了种种对他的指控大怒,想将他处死,但又碍于他交友广泛、曹太后临终时还给他作保,说“今闻苏轼以作诗系狱,恐为后世讥。文人咏诗,本是常事。”

曹太后的话十分中肯,生怕后世说自己残暴不听劝,残害文人,因此宋神宗就将他贬为黄州团练副史,这是个虚职。
不仅如此,但凡和苏轼有关系,也写过类似诗的都受到了牵连,有的被罚铜,有的被贬,王巩就是被贬的官员之一,而且他被贬的地方还十分偏远,是岭南宾州,当今的广西宾州。
苏轼很是惭愧,但是王巩却不以为然,欣欣然带着一个美女就去宾州了。
这个美女是他从烟花之地赎回来的歌姬,其实也是小妾,名叫宇文柔奴,不仅温婉美丽、精通琴棋书画,还略懂医术。

不过岭南那时候经济十分落后,像王巩这样的京城富二代官员去,肯定会各种不习惯。
5年后,朝中局势又变化,苏轼被重新启用,因他被贬的朋友们也纷纷得以回京任职,王巩自然也在其中。
苏轼听闻王巩回京,立马备下筵席为他接风洗尘,本以为他在岭南那样的地方生活五年,会变得苍老潦倒,没想到一看到他,苏轼的眼都瞪大了。
只见他依旧风度翩翩,看上去并没有丝毫颓靡的样子,更显得年轻,还和身边的宇文柔奴恩爱有加,让苏轼羡慕不已。
同时他也很好奇,王巩在岭南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为何他没有像别人一样唉声叹气呢?

王巩的名气没有苏轼、欧阳修等人一样大,但他的才气也不低,出身也不俗。
他的祖父是宋初名相王旦,从小就接受了非常好的教育,在诗词歌赋上的天赋也不低,尤其喜欢绘画。长大后,他考取了功名之后曾任太常博士、扬州通判等官职。
著有《甲申杂记》《闻见近录》《王定国文集》等著作,是三槐王氏中唯一一个有著作流传的人。
在官场上,他不喜欢勾心斗角的党争,倒是成了苏轼的迷弟,经常跟随苏轼在各种场合中以诗会友,两人逐渐成了挚友。

“乌台诗案”发生后,作为苏轼挚友的王巩也受到了牵连,受的惩罚还是最重的。
他家里的妻妾得知此事,都请求离开他。王巩也明白树倒猢狲散的道理,于是都应允了,决定自己独自去岭南。
然而在一众女眷都离去后,家里竟然还留下一位,王巩一看是才貌俱佳的宇文柔奴。
宇文柔奴在王巩府内只是一名歌女,但时常感念王巩的救命之恩。原来宇文柔奴本来是御医之女,后来御医不幸获罪在狱中死去后,她被叔叔卖到烟花之地当歌女。

是王巩看她可怜就给她赎身,安置在府内当歌姬,平时宴请宾客时就让她们在一旁伴奏。
此时王巩也被贬,但她并不愿意离去,还要以自己从父亲那学来的医术照顾王巩的身体。王巩很是感动,便带着宇文柔奴去岭南生活。
岭南的天气十分炎热,好在身边有宇文柔奴相伴,苦闷时她时常巧妙开解,后来两人以夫妻相处,生活更添甜蜜。
每次王巩被贬的失意涌上心头,想念故乡时,宇文柔奴就会告诉他:泰然处之,什么困难都不怕,只要心安哪里都是故乡。

听了宇文柔奴的开解,王巩顿觉谜团消散,安心在岭南当好小官,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宇文柔奴不仅开解王巩,还利用自己的医术去帮助当地居民,赢得当地人的一片赞叹。
终于在5年后局势发生变化,苏轼等人又回到京城,王巩也得以回京当官,意气风发的模样让苏轼感叹不已,对他身边不离不弃的宇文柔奴更是羡慕不已。
尤其当他问王巩在岭南的生活如何时,宇文柔奴的回答更让他瞪大了眼睛,她说:“此心安处是故乡。”

苏轼算是彻底明白为何王巩丝毫不见颓靡之色了,于是当即写下一首诗,名叫《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逐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诗无不赞颂王巩与宇文柔奴的感情,宇文柔奴不仅人美歌甜,人生智慧也是超出常人之外,尤其是她那句“此心安处是吾乡”为沿用千年。

参考信息:广州日报:此心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