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op+GrellOAE1头戴耳机体验-TDSREVIEW

我是音频数码怪 2025-04-04 19:00:42

Drop + Grell OAE1 Over-Ear Dynamic Headphones - TDS REVIEW

Drop + Grell OAE1 オーバーイヤー型ダイナミックヘッドホン - TDS グリンプス

TDS REVIEW 与 TDS 无心快语全部基于 TDS Studio 评分标准与内容说明 V202502 进行,可以在主流搜索引擎直接搜索。

本文所涉及型号在当时市场背景下的 KT MARK:

Drop + Grell OAE1: II (Not Recommend)

本篇是 Drop 联名在 TDS Hearroom 正式出现的第三个产品,也是 Grell 品牌正式出现的第一个产品。为了尽量说明白 OAE1 的一些特殊点,本篇文章我们也进行了一些结构调整,还请留意。

Axel Grell 要出自有品牌的头戴大耳机——这事儿其实已经传了有几年了。一直以来,Axel Grell 以他在 HD6 系和 HD8 系等森海产品上的贡献而知名,疫情前他自立门户成立了 Grell Audio。此前其实已经有一些 TWS 产品上市,但说实话就我一耳朵的印象来说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既然出了头戴,算是 Grell 自己的“老本行”,那还是要争取听一听。感谢朋友 Spriggan 的借测,这篇拖了很久非常抱歉。

包装、配件与线材 | Package, Accessories & Cable

OAE1 的包装相对硕大,但是比较薄,耳机在包装内平摊放置。配件比较简单,除了线材和 3.5mm to 6.35mm 小转大插头以外没有其它。

OAE1 和 Signature 版本的配线有所不同,我们手上的普通版本只有一条标称为无氧铜镀银材质的单边出线单端线材。线材外层覆盖了织物屏蔽,线材不粗,相对柔软,有一定的自缠绕现象。

它的出线有两种方式,首先母座是没有固定装置的 2.5mm 四极插座,且两边都有,但它的设计很巧妙。你是可以在双边出线和单边出线去选择的,双边和单边也都能实现平衡驱动。插头插入母座之后看上去一体感很强,但是……没有保留插拔的空间,要想换线必须拽线材本体,这就对于长久使用非常不友好。隐藏插头外壳实现更强的一体化我能理解,但是这个设计从实用角度来说并不足够出色。

设计与佩戴表现 | Design & Fit

OAE1 有两个版本,早期的 Signature 版本支架为银色,我们手上的无后缀版本是银色面板圈+全黑配色。银色的面板圈、背板网罩以及支架头梁等均为金属材质,这也让它来到了 375g 的裸机重量,在类似尺寸的开放式头戴耳机中属于有些分量感的。

头梁外侧包裹了一层皮质,但头梁垫本身并不宽大,所以头顶处的压力是可以感知到的。头梁两侧各可以拉伸约 3.5cm,无级调节的手感很好(甚至有 A8 耳挂结构的感觉了),但是吧…… 即使拉伸到最大也有不少大头围人根本戴不上,更不用提它的声音表现非常依靠正确佩戴。我是没问题,但也得拉伸到最长才能勉强宽松地佩戴。支架的旋转结构做得不错,不能折叠但能平铺,且隐藏式设计让它看上去一体性很高。

耳罩材质是一种比 Alcantara 更粗的毛绒材质,没有什么慢回弹。耳罩深度是合理的,耳朵能够按照他们所设计的进行对准,但由于耳罩内大体还是一个圆形,佩戴在前后方向上有明显的余量,并不能很好起到限位的效果。耳压相当大,两侧给的夹力对于耳廓四周的夹持让它很难长时间佩戴——据说 Signature 版本夹力更大。我只能说他们似乎通过夹得更紧来起到稳定佩戴位置的作用,但内部宽大的空间又抵消了这一点…… 单纯论美观度和一些增强一体化观感的细节上,OAE1 做得是不错,但在人体工学层面,实在欠缺考虑。

扬声器配置、声学结构与功率需求 | Driver, Acoustic Structure & Power Demand

OAE1 搭载了一颗生物纤维振膜的动圈单元,它的动圈单元并非以特殊材料或者超大的直径为核心特性,而是整个声学结构。

透过耳罩下方的结构,结合官方给出的示意图,我们会发现它的动圈单元被安在一个非常靠前的位置,单元倾角也相当大,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一些双动圈头戴耳机里那颗高频单元的位置。而后方的声学阻尼结构承担了给这颗单元营造类似音箱聆听体验的功能,实际上它的开放程度是非常高的。单元的特殊放置实际上是为了让它模拟传统立体声音箱摆位,让声音类似于从前方发出。

这也就导致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它的声音表现会非常取决于佩戴的角度。在整体靠后(单元距离耳廓较近)的情况下,人声距离会比较近,气声和上盘的能量感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增加,听上去甚至会有些刺激。而在耳机整体靠前(单元远离耳廓)的情况下,OAE1 的能量则会偏下盘,人声的口型却又有不自然的增大。所以每次佩戴的时候你都可能对于它的声音评价产生不同,下面的声音描述也仅作为参考,或许你佩戴上之后,就可能产生一些评价上的差异。

阻抗 38Ω,灵敏度 106dB/Vrms(也有数据来源是 100dB/Vrms)。比起森海的经典高阻来说,它相对还算容易出声。经过搭配后我们给出的建议是尽量从七彩虹 CDA-M2、Audirect Beam 3 Pro 这个级别的小尾巴开始往上搭配,且由于默认为单端,尽可能需要找一些输出阻抗低的耳放。一些科学放能够比较轻松地推开。风格上不建议搭配大部分传统胆机,会加强 OAE1 低频的混响感。

声音主观描述 | Sound Description

佩戴正确,原线单端驱动,满足驱动所需功率条件。

低频量感略偏多,厚度稍大但是饱满度是被控制的状态,弹性表现尚可,下潜能力在千元级别算还可以的,但是跟驱动好的 HD650 级别比起来极低频的信息量还是略少一些。收放速度不算快,残响也保留得比较多。氛围烘托有一定的晕染程度,浓郁感也会比标准略多一点。OAE1 的低频听上去颇有点轰头的感觉,在佩戴正确的情况下是一个比 HD650 还要更加重视低频厚重感的状态,但是层次感和细节呈现又与它所在的价位有所不符,总觉得单元素质拖了后腿。考虑到低阻中低敏的驱动特性我也尝试了一些低阻耳放的搭配,OAE1 的低频浓重感依然难以解决。综合下来中低频听感真的要比 Extra Bass 还要 Solid Bass…… 基音位于中下盘的乐器前倾现象微弱。

中频,人声距离稍近,口型比标准状态要大一些,清晰度还可以。OAE1 对于人声的质感表现会比线条刻画更加重视,有一定的厚度,但在大推力下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被淹没感。对于男女声之间的倾向性不算明显,普遍适合于比较细的声线。颗粒感有明显的打磨,更多为了顺滑度服务。这种靠前且顺的人声听上去好像很符合人声耳机的定义,实际却不是,反而给人一种过于强调感,不够耐听。好在音色渲染并不算多,听上去它的偏暖更多是因为三频分布导致的,而非音色准确性出了问题。喉音位置稍高一点,气声的比例不算突出。齿音的打磨是明显的,不会有特别多的齿音打扰。人声的通透程度中规中矩。

乐器方面,也依然是质感优先于线条。弦乐器中,小提琴、吉他、中提琴等听上去扎实程度是够的,拉拨弦细节的量适中,有轻度的抓耳感增加。大提琴的形体感比较结实,在空间里所占比例有明显增加。铜管类的气势感不错,需要亮度的小号等有着比较充足但是下盘明显增厚的感觉。木管类听上去空气感不算丰富,有一点闷。乐器的泛音不算多,自然度还可以。打击乐器中,Kick 的存在感过于明显,Snare 收得不算快,镲片类的总体亮度不过分,但在佩戴稍近时有些刺激感。

高频的亮度总体不会很高,且会在中高频过渡时有一个明显的不太自然的波谷,这让它的音色整体都更加暖,缺乏线条的突出程度,尤其是在佩戴较远时一耳朵会给人一种 HD650 的“棉被感”。极高频的拔升又让它听上去在一些高频乐器的呈现上会有轻度的刺激感。尽管极高频的延伸能力并不差,在两千以内都算是极高频信息量较多的,但是滚降还是会在这个价位显得有点快。

OAE1 呈现的空间是一个规模适中稍偏大(在类似体积的开放式头戴耳机中)、横纵距离相近、边缘比较清晰的样子,声音的“高度感”相较于 HD600、HD800 等大家熟悉的森海开放式产品要有轻度压缩感,但是并不过分。注意,由于佩戴状态的不同,对于声场的感知也有明显的区别。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分离度还可以,整体感尚可。解析能力大概是千余元的主流水平,“解析感”的溢出不多(除非佩戴过近)。动态表现还可以,瞬态中规中矩。

曲风适应 | Genre Versatility

OAE1 在正确佩戴下的声音适合于一些欧美流行,但是按照一些来源的说法,Signature 版本低频增益会更加过分,那就不合适了。一些对于低频弹性要求很高的电子乐听上去也会有点低频过于抢戏。Anisong 因为它的人声顺滑度不错和较近的结像能够有还不错的听感,直到制作比较差的曲目出现,就发现耐听度还是不足。摇滚大类的表现中规中矩,金属尤其不太行。Acoustic 大类,它对于爵士的表现还不错,小编制弦乐听上去有点强调两端,中大编制的器乐作品表现尚可,能够比肩 HD650 的水平,但是细听音色,这俩耳机都有我不喜欢的一点厚闷感,只是 OAE1 的中高频音色会相对更中性一点点。

总结评价 | Over-All Impression

说实话,Grell 本人的光环实在是太过于闪耀,这让我对它的期望是这耳机可以奏响“STAR BEAT”的程度,但是结果发现我听来听去觉得自己是“STAR BEAT”。之前 Grell 在接受 Head-Fi 专访时曾经提到过自己的理念时让开放式耳机尽可能地开放——即让元件对于声音的影响尽可能少,同时试图把单元拉近到耳廓前部。OAE1 要比过去他在森海参与的作品都要在“单元拉近”这件事情上更进一步。单元倾角在头戴耳机的结构上如今已经逐渐成为了司空见惯的设计,它的确能够更加适应耳廓结构,是结构和声学都合理的想法。OAE1 的结构如此激进,方向也是多半正确,只是最终拿出的这个成品实在令人不解,尤其是单元素质的不足。

那么这个 II 级不推荐评价的原因也就很显然了,首先是单元素质不符合定价(299 美元)的平均水准,其次是就目前来看,在耳机上模拟音箱的低频体感来增加低频响应实际表现并没有那么好,最后就是这个非常吃佩戴的结构。毕竟 KT MARK 是面向于广大读者群体的(真的有很多人看吗),所以在没有听音经验的情况下,OAE1 会很难以常规头戴耳机的角度被理解。如果你有足够的经验进行搭配,那评级或许可以勉强上升到 III 级。

如果我是 Grell,我是不会让这么一个还颇为“实验感”产品挂着自己的名头的;如果这东西挂其他消费品牌的标,从声音角度挺合理的,但是又难以解释这种实验性。回过头去看看前几年那些挂了 Grell 标的蓝牙产品,似乎也能与 OAE1 和解了。

KingTsui, TDS Studio.

Apr 2025

It's a TDS production.

单元结构图来自 Grell Audio,其余所有内容全部自主创作,请勿抄袭内容、套抄行文结构等,保留一切权利。

0 阅读:0

我是音频数码怪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