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如是评价唐德宗的宰相崔损和齐抗:
而损、抗之比,夫何足云,遽污台槐,盖时主之容易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bcb9eea7c5ecdd6066b6e47b0eff784.jpg)
那么这两位宰相,真的是如此平庸不足道吗?
崔损出自博陵崔氏,高祖父崔行功官至秘书监,但是再往下就衰落了。《资治通鉴》称神龙革命复唐五功臣之一的崔玄暐是他的伯祖父,但事实并非如此,崔玄暐是他的堂曾伯祖父。
崔损曾与柳镇交游。柳镇考中明经,曾给名将郭子仪做过节度推官,官终侍御史。其实他更方便被记住的身份是文豪柳宗元的父亲。
唐代宗大历(766年-779年)末年,崔损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又授咸阳尉。但后来他的舅舅王翃做了京兆尹,成了他的直属上司,他因而需要避嫌,改任为大理评事,累迁兵部郎中,贞元十一年(795年),迁右谏议大夫。
贞元十二年(796年),宰相赵憬新亡,崔损在朝议郎、右谏议大夫任上为之作《祭成纪公文》。同时,另一宰相卢迈风疾严重,不能参政,德宗授崔损和给事中赵宗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头衔,赐紫金鱼袋。
推荐崔损的是德宗近臣户部尚书裴延龄,不过裴延龄是著名的奸臣,当时也刚去世。
因两位宰相或故或病,中书省长达十天无人主事,人们希望有德者为相,而崔损并无佳声,人们失望。崔损为相后,谨小慎微以求不冒犯皇帝,当德宗会见宰相时,他几乎不说话。
不过崔损绝不是只会逢迎而没有真本事。
贞元十四年(798年),唐太宗昭陵旧宫寝殿被野火烧毁,德宗任时任左谏议大夫崔损为八陵修奉使,重建昭陵及唐高祖献陵、唐高宗乾陵、唐中宗定陵、唐玄宗泰陵、唐睿宗桥陵、唐代宗元陵的旧宫房屋,并修葺唐肃宗建陵;同年转任门下侍郎,仍居相位,当月即修复八陵寝宫,群臣于宣政殿称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6f235bbce258a0f7fd20fc0d0644ead.jpg)
贞元十六年(800年),德宗命崔损承旨令宰相中书侍郎齐抗兼修国史,齐抗让中书舍人权德舆上表辞让。
崔损任职后期常生病在家,德宗赐绢二百匹(一作三百匹)以为药用。
崔损历任南北两省要职乃至拜相,却无可称。他对母亲的坟墓既不扩建也不商议迁移,出家为尼的姐姐去世了,他不参加葬礼,因此为士人君子所批评。
建中以后,宰相往往在位数年就获罪被黜,很少长期在位,而崔损因迎合圣意,在相位长达八年。德宗也知道舆论认为崔损不堪为相,但因崔损谨慎,他觉得崔损是长者,仍然宠信。贞元十九年(803年),唐献祖、唐懿祖庙成,崔损奉敕摄太尉,告太庙。不久,卒于相位,赠太子太傅,谥靖,赙布帛五百端、米粟四百石。
除了上述的祭文外,《全唐文》还收录了崔损所作的十篇赋和一篇颂。
齐抗也是祖上阔过。祖父齐澣为唐玄宗年间名臣,官至平阳太守;但父亲齐翧却官位低微,只做到左龙武兵曹参军,后来托儿子的福,追赠国子祭酒。
齐抗年幼时赶上安史之乱,奉母隐居会稽剡中,就在那里读书。他善于作文,长于笺奏,曾师从文学家独孤及。唐代宗大历年间(766年-779年),寿州刺史张镒辟齐抗为判官。齐抗明习吏事,敏于文学,张镒很看重他。
唐德宗建中(780年-783年)初年,张镒任江西观察使,齐抗随他为幕僚。后来张镒拜相,建中三年(782年)出镇凤翔,奏齐抗为监察御史,仍为自己的宾佐。当时张镒的军事筹画,多出于齐抗;作为张镒的幕僚,齐抗也参与了建中四年(783年)唐朝与吐蕃的清水之盟,又迁殿中侍御史。
这一年,京城长安发生泾原兵变,德宗出奔奉天县,变军推被软禁在京城的前太尉朱泚为首。因奉天城小,德宗想逃到凤翔。张镒闻讯,筹划迎驾。齐抗和行军司马齐映指出朱泚曾任凤翔节度使,后营将李楚琳为其旧部,难以控制,建议张镒先除去李楚琳。张镒没有听从,只是命李楚琳出屯陇州。李楚琳假托有事,没有及时出发。张镒一心迎驾,以为李楚琳已经走了,结果当夜李楚琳就和党羽作乱,张镒与二子缒城逃跑,都被候骑所擒而遇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3110aede4eab1eb0e8006befd13e01a.jpg)
齐抗在佣人背负下与齐映都逃到奉天,幸免于难。德宗任齐抗为侍御史,很快改户部员外郎。宰相萧复为江淮宣慰使,以齐抗为工部员外郎、判官。
齐映先前就是齐抗推荐的,这次齐抗又推荐了卢迈,后来齐映、卢迈都做到了宰相。
兴元元年(784年),乱平,德宗还京,天下旱蝗,国用尽竭。盐铁转运使元琇认为齐抗有才,奏授仓部郎中,打理江淮盐务;贞元初年,为水陆运副使,督江淮漕运以供给京师;迁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又任谏议大夫,但是为朝廷要员所不容,因姻亲有小过,贬为处州刺史。《唐会要》卷五十载贞元五年(789年)处州刺史齐黄的奏文,可能就是齐抗的误写。贞元六年(790年),因旧州治屡遭水灾,齐抗将其北移四里到高原上。《全唐诗》收录有路应、李缜、戴公怀《仙岩四瀑布即事寄上秘书包监侍郎七兄吏部李侍郎十七兄婺州赵中丞处州齐谏议明州李九郎十四韵》。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070477ac3c5780c20aaa34840bf1a00.jpg)
齐抗又历任苏州刺史,贞元八年(792年)转潭州刺史、湖南都团练观察使;同年,宰相陆贽推荐齐映为江西观察使,有人指出齐映、齐抗互为本家,同任相邻方镇不妥,需要重新商议,陆贽上疏指出二齐是同姓别房,非五服之亲,不需要避嫌。
齐抗又入为给事中,贞元十年(794年)又为河南尹,捕得劫转运绢贼人郭鹄、朱瞿昙等七人及赃绢。先前原东都留守将令狐运被怀疑是劫匪而获罪被流放,这次齐抗抓到真凶,就是还了令狐运的清白,但奇怪的是令狐运没有被免罪,死在了贬所。
贞元十二年(796年),齐抗上疏言两税法之弊,无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9cec33fa787d72176ca52cfdf9ae3e1.jpg)
诗人吕温曾作《上族叔齐河南书》,称齐抗为“大尹叔父阁下”。两人看似不同姓,但追根溯源,吕、齐二氏都出自姜姓齐国,故吕温与齐抗攀亲戚。
齐抗历任秘书监、太常卿。贞元十四年(798年),他奏请依开元礼,户部尚书以下于南班再拜后随上升阶东向站立,准仪注奏事,以补旧仪。
贞元十六年(800年),齐抗以中散大夫、守太常卿、上柱国、赐紫金鱼袋代被贬的郑余庆为中书侍郎,加宰相头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散官勋赐如故。同年,齐抗认为吏部选的官员已是精选过的,中书省、门下省再复查是浪费时间,奏请废止复查,获准。
这不是齐抗第一次对选官发表意见,之前一次是贞元十年(794年)他任给事中时——当时礼部侍郎主管科举,其亲故都能考功,被称为“别头举人”,因齐抗所奏而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924f6411d39a495e065f48ae4ea4c78.jpg)
齐抗又奏裁减诸州府别驾、田曹、司田官及判司之双曹者及中书省驱使官及诸胥吏,而以为朝官;不久,以中散大夫、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加修国史,让中书舍人权德舆上表辞让。
齐抗虽然读书,却没有远略,过度在意细节上求精,有挑剔苛刻之名。
贞元十九年(803年),他因病请辞,罢为太子李诵宾客,已病得不能朝谢。他当时正在与贾耽同修《时政记》,也因生病罢相而中止。
贞元二十年(804年),齐抗去世,享年六十五岁,赠户部尚书,又赐家绢二百匹,谥成。
齐抗著有《齐抗集》二十卷、《元日朝班仪注奏》《更定祭日奏》。
他先后有两位夫人,原配独孤氏早卒,继室萧氏,是老宰相萧嵩的曾孙女,驸马萧衡的孙女。而萧衡又是齐抗曾经的上司萧复的父亲,齐抗还得叫萧复一声叔父。
权德舆作《唐故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子宾客赠户部尚书齐成公神道碑铭(并序)》,比史书的记载更进一步明确了齐抗的生平。
小编看来,齐抗确实未必是一位特别出色的大臣,但若笼统地称之为庸臣,也是冤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