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的清故宫是第二次去了。记得1991年代,沈阳故宫冷清的没有游客可以在各处建筑前细细的欣赏,虽没有做过更多的更新维护,但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集汉、满、蒙族建筑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使我发生兴趣而流连忘返留下深刻印象。然,时隔三十余年,今日的故宫是游客如鲫,熙熙攘攘,尽管游客众多,我却在游览中寻找那记忆深处的沈阳清故宫的模样,以唤起我遥远的记忆。然建筑尚在,却因保护性修复,今日之沈阳清故宫金碧辉煌,各处建筑不仅得到很好保护,而且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各处建筑都恢复历史本来面貌。
清沈阳故宫是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前的皇宫,是我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始建于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而后又经过了康熙、乾隆时期大规模的改建和增建,历时158年。沈阳故宫有宫殿、亭台、楼阁、斋堂等建筑100余座、500余间,总占地面积63272平方米,建筑面积18968平方米。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作为北京故宫的延伸,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游走于清沈阳故宫的各处建筑中,我不仅为建筑之精华所折服,也为皇宫贵族的生活方式所惊叹。一座皇宫是一个政权的象征,由此而想起了远在千公里之外的北京故宫,想起了高高的宫墙是可以攻破的,一个政权的生存发展并非宫墙所能依附(托)而是人心民心。由农民起义成立明朝的在长期的统治中狠征暴潋激起了人民的反抗,那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不是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逼走景山自缢而宣告276年的大明皇朝退出历史舞台,清皇朝的晚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至暗的年代,对内腐败横行、对外屈膝投降,到了国不如国的地步,1911年的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清政府顷刻土崩瓦解,296年的清皇朝落幕,从此中国的封建社会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

石碑的字可以淡去,它记录的历史却不会抹去,今天人们在碑前走过,都会停足细细辨识,总想从淡去的字迹中寻找历史的真相。

中国有明北京故宫和清沈阳故宫,他们是中国最后两朝封建社会的象征。
北京故宫是明故宫。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推翻元大都的统治后定都南。作为古都之一的南京,其居民思想教化传统深厚,对于新的政权更加包容接受,加之朱元璋刚接掌政权,采取了一系列安民措施,南京这座都城,为刚刚诞生的大明王朝提供了一个和平稳定的时期。然,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政权,偏安一方非为良方。明成祖朱棣(1360年6月1日—1424年8月12日),因不满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杀方孝孺等人,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1403~1424年)。1421年迁都北京。朱棣是朱元璋所封“燕王”,长期驻守燕京之地,在其任内的1406年开工建造,至1420年基本竣工。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同时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
北京故宫建成以后就成为明清两朝的皇宫,计有北京故宫一共住过24位皇帝,从明成祖朱棣到清末代皇帝溥仪,明朝的14位皇帝和清朝的10位皇帝在此居住和行政。故宫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兴衰成败的历史变迁,演绎出一部部历史长剧。
从清皇朝退位后,明北京故宫和清沈阳故宫都回到了国家的手中,都成了博物馆(院),用以展示文物和皇室宫廷生活的场所,以传承中华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