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的药用部分最多,分别有桑椹、桑枝、桑白皮、桑叶等,其中,桑叶经霜后采摘,药用最妙。
桑叶,性寒苦甘,入肝、肺二经。擅长于祛风清热,故后世本草书中多归类于清凉解表类,临床上亦多用于风热表证,我临床上亦常用于红眼病、嗓子痛、风热咳嗽等,诸如在桑菊饮、桑杏汤中作为主药。有时也用于盗汗、脱发二证,但是用得最多的还是妇科的崩漏证,即西医所称的“功能性子宫出血”之类。实践证明治疗此证,桑叶有独到之功,一旦加入治崩漏之方中,如虎添翼,力挽狂澜,常常可使崩漏迅速痊愈。关于桑叶治崩漏,本应好好写一篇文章论之,不意发现董汉良名老中医一篇佳作,颇合我意,论述翔实,就此借来以飨读者。
严用和说“夫血之妄行,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张景岳亦云“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迫血妄行。”故热邪内盛,灼伤冲任,必致崩漏。
桑叶清热、平肝、祛风,从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来看,用以治疗崩漏颇合病机。桑叶虽以祛风清热为主功,但亦有滋阴平肝、凉血止血之次功。
《本草经疏》曰:“桑叶,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重庆堂随笔》认为:“已肝热妄行之崩漏,胎前诸病,用于肝热者尤为要药。”故《本草从新》记载有“滋燥,凉血、止血”之功,所以桑叶治疗崩漏有卓效,为妇科医家所重视,并广为运用于临床,尤其明后清代医家多有论述和记录,足供我们临床参考和应用。
如《济阴纲目》引方氏曰:“治崩次第,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清其源,末补以还其旧,若只寒其流而不澄其源,则滔天之势不能遏;若只澄其源而不复其旧,则孤孑之阳无以立,故本末勿遗,前后不紊,方可言治也。”从治崩的三步法程看,桑叶不但能止血塞其流,亦可清热凉血以澄其源,且能润燥补血以复其旧,故自始至终均可配伍运用以疗崩漏。
自明之后,清代医家颇为重视,记载较详细的为《傅青主女科》,在《年老血崩篇》中所立加减当归补血汤,方中当归(酒洗)30g,黄芪(生用)30g,三七根末10g,桑叶14片。水煎服。并曰:“二剂而血少止,四剂不再发。”又说:“夫补血汤乃气血二补之神剂,三七根乃止血之圣药,加入桑叶者,所以激肾之阴,又有收敛之妙耳。”并说:“以此方以止其暂时之漏,实有奇功。”此方虽黄芪、当归为补气养血之剂,其性甘温益气。另佐以桑叶甘苦性寒之品,即一以滋阴养血、以制归芪之甘温;二助三七活血凉血以止血,起到相得益彰之效。
在《血海太热血崩篇》中清海丸,药有14味,炼蜜为丸,其中方内桑叶500g,此方“补阴而无浮动之虑,缩血而无寒凉之苦,日计不足,月计有余,潜移默夺,子宫清凉,而血海自固”。
前后两方,加减当归补血汤,即温热方中用桑叶之范例:清海丸,即寒凉方中用桑叶之典型。桑叶虽本性寒凉,但配伍得宜,均能起到止血塞流、清热澄源、滋阴复旧的作用,故从傅氏的经验,凡治血崩.均可配伍运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