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后才明白:松弛感家庭,更能培养出幸福感的孩子

大彤小熠 2025-01-22 13:38:18

孩子很开心,说:很喜欢小学,比幼儿园有意思多了,还能学到很多知识。我只能默默心里嘀咕:娃,希望你能持续这样的幸福感,快乐小学六年哦!

翻翻自己的朋友圈,家里大宝上小学的时候,我是比她情绪更激动,行动更积极,找到了曾经熬夜为她完成的各种手工作品,那时的我主打一个自我陶醉,自我感动,自我劳累型。

而反观我现在二宝上一年级呢,全靠娃自己原创,主打一个自力更生,丰衣足食,靠不了爸妈型。

娃都是上一年级,为啥妈妈却不一样了,为啥呢?因为经历了大宝的小学六年,现在二宝一年级,反而淡定很多,多了一份松弛感。

松弛感什么?它是一种放松、轻松、自在的生活状态,不紧绷,不焦虑。我的感受就是:获得自然,舒服。

人到40岁才明白,拥有一份松弛感,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自己的心情会变得很愉悦,孩子也能心情不错,整个家庭的氛围也会很融洽,很舒服。

所以,父母的松弛感,决定着孩子的幸福。而松弛感的家庭,更能培养出幸福感的孩子。

那么什么是家庭的“松弛感”呢?

家庭的“松弛感”,是家人相互尊重、理解和关怀。而孩子在松弛感的家庭氛围中生活,能够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归属感。

那么如何在家庭中培养“松弛感”呢?

第一是看待问题的视角改变

因为我们的家是一个平衡系统,没有任何一个家庭成员是一座孤岛。就好像我们一大家之人都站在一个大大的蹦床上,有孩子,有父母,有娃爸,而你处于这三层关系的核心,你的任何动作,都会让整个蹦床晃动。所以想要家庭关系很融洽,第一核心点在于从“我”换到“我们”。

所以,不能只是从“我”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希望别人变成和自己一样的人。要试着从“我们”的角度,去寻找“我们”背后的共同信念在哪里,共同的价值在哪里,这才能带来家庭的真正沟通和融合。

第二是不越界,互相尊重,凡事有商有量

其实我们有时候会家庭冲突,都来自边界的冲突。把别人的事情交给别人,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非请勿帮,请了可帮”,是一个很重要关于人与人之间心理边界的一个态度。当我们用这样的心态在与家人相处的时候,就会感觉很舒服。

第三是降低预期,允许和接受不同,允许犯错,允许不完美

在与家人相处,或者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进入“二元世界”,当问题出现,就会认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样二元对立信念,其实这个世界是多元化的,我们想要有效地沟通,就需要允许和接纳不同,有了这样一个“允许和接纳”的空间,才能让家庭的成员能更好地倾听和沟通。

包括对待犯错这件事,人无完人,自己会犯错,娃爸也会,孩子更会。我们有时候看待孩子眼光焦虑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对孩子进行了错误的致命的评价,认为孩子犯了错就等于永远犯错,觉得一时就是一生,课时,孩子的一生那么长,怎能不经历起伏就这样长大呢?

包括对待娃爸,试着降低对战友“完美”的期待。因为这样“完美”的期待对对方来说会是一种非常大的压力,甚至会阻碍到双方的沟通,影响夫妻关系。

写在最后:

每一个家庭都是独一无二的,想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松弛感”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当你为这个家庭注入这份珍贵的“松弛感”后,就在为创造一个充满爱、理解和支持的爱的港湾作出努力。

当你有这个愿望时,慢慢来,相信过程,那么你一定会发现,家庭变得越来越和谐,孩子也越来越自信阳光。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