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机枪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比较成功的轻机枪,1914年,刘易斯机枪被英国陆军采用为标准机枪,一战期间制造了约60000挺。
德国人当时捣鼓的是MG-08马克沁机枪的轻量化,做出了能挎着跑的MG-08/15,但比起刘易斯机枪还是差了点意思。
德国人给刘易斯起了个绰号,叫“比利时响尾蛇”,这是因为刘易斯机枪的技术来自比利时企业,比利时军队也是最早端着刘易斯打仗的。
1914年8月,比利时在战争中首次使用了刘易斯机枪,它们被安装在装甲车等移动载具上,对德国人发动了攻击。
关于刘易斯机枪的血统说来话长,至少某度上面是没扯清楚的。
简单说,刘易斯机枪是艾萨克·牛顿·刘易斯,在1911年根据塞缪尔·麦克莱恩关于“气体活塞引导回转枪机系统 ”的导气机构设计而发明的。
塞缪尔·麦肯林是个美国人,后来跑英国去了。刘易斯则是个美国陆军上校,后来也跑英国去了,两人当时凑在一起搞武器开发。
总体来说设计工作是刘易斯完成的,塞廖尔只是个场外的核心技术提供方,两人的目的是让美国陆军采购这种新武器。
但是,刘易斯与军械部长威廉·克罗泽将军之间存在“政治上的分歧”,因此他在美军中频频碰壁,各种黑幕让人们试都懒得试就拒绝了刘易斯机枪。
于是在军队待不下去的刘易斯1913年退役,跑到了比利时,在列日建立了“刘易斯自动武器公司”(Armes Automatique Lewis)
在那里,刘易斯机枪得到了比利时军队的肯定,开发了第一个用户。
与此同时,刘易斯上校与英国BSA合作,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英国三枪”,伯明翰轻武器公司。
1914年,BSA购买了刘易斯机枪的许可证,开始在英国投产,并于1915年10月15日正式将机枪投入现役。
为此刘易斯上校也放弃了岌岌可危的比利时,搬到了英国,所有的刘易斯机枪均由BSA和美国萨维奇武器公司生产。
不过,美国版的刘易斯机枪与英国版的生产标准不同,差异太大,导致零件无法完全互换。但即便如此,萨维奇公司仍然制造了大量.303in的刘易斯卖到了英国和加拿大。
美军自用的则是30-06弹的品种,由萨维奇公司制造。1917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和海军试用了在英国、苏联口碑都很好的刘易斯机枪,随即马上定了货,至少这比邵沙机枪靠谱的多。
但美国陆军依然很坚定,他们宁愿用邵沙也不用刘易斯。据说毛病根子还是因为军械部长威廉·克罗泽将军与刘易斯不对付。再加上后来勃朗宁BAR自动步枪的强势杀入,刘易斯机枪最终还是失去了美国陆军这块大蛋糕。
美国海军和陆战队因为采购了大量刘易斯机枪,并且使用得还比较满意,因此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仍有一些部队在使用刘易斯机枪。
英国人对刘易斯机枪是100个满意,飞机上安装了刘易斯,有的步兵营刘易斯多达46挺左右,就连Mark IV坦克里都安上了刘易斯,虽然它们后来被法国哈奇开斯给取代。
同样,法国人因为对自家哈奇开斯的供弹不满,也在战机上使用了刘易斯机枪。
沙俄和苏联也是刘易斯重要的用户,如果没记错的话,某个版本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就出现过刘易斯机枪。
沙俄在1917年朝伯明翰购买了1万挺刘易斯机枪,因为英国忙于战事无法快速供货,他们又朝美国萨维奇公司下了1万的订单。
按照美国政府的记录,萨维奇公司到1917年3月末,共交付了5982挺刘易斯机枪给俄国。英国方面则是团烂账,他们在同年5月交付了一批货,具体数字众说纷纭。受政治问题影响,美国政府后来不愿朝沙俄提供武器,英国似乎也拿萨维奇公司的货转过手。
德国也是刘易斯的一大用户,不过别人是买来的,德国则是缴获的,一二战时期,德国都曾经缴获过不少刘易斯机枪,然后将它们装备了下去。二战时,德国将从英国人那缴获的刘易斯机枪命名为MG137(e)。
因为那个巨大的散热管套,许多人都误以为刘易斯机枪是水冷机枪,然而它是不折不扣的气冷武器。
刘易斯为机枪设计了星型的散热片组,然后它还为机枪捣鼓了一个名为“强制气体散热”的结构。
正是因为这种结构,刘易斯机枪的枪管被套了个硕大的,让人误认为是水冷套的散热外管。
这个套管采用了铝材,设计师认为可以利用枪口爆发时的热空气,造成气压差,让气体进入枪管并不断流动,这样就能高效散热。
实践证明刘易斯机枪的散热装置根本不靠谱,还平白增加了重量。有些英军部队把散热套给拆了,结果发现枪械射击基本不受影响。
不过,此时已经因为订单成为大富豪的刘易斯听不进任何意见,他坚持得留着散热套和进行其它冷却改进。
刘易斯上校为了表明他的设计不同于塞缪尔·麦克莱恩的早期设计原型,死活不肯修改这个东西,再改就没他设计的元素了。
作为一战时期的“轻机枪”,刘易斯机枪表现得还算不错,基本上海陆空都包打了。它的循环射速约500-600发/分钟,重量只有12.7公斤,这在那个缺乏自动武器的战场上尤为可贵。
英国BSA在战争中还曾经做出过一些拓展尝试,他们将刘易斯机枪的散热套去掉,安装了木质前握把,称其为BSA轻步兵型刘易斯机枪,这也算是早期版的突击步枪概念了。
刘易斯机枪不便宜,它比维克斯机枪还要贵。维克斯机枪1915年才100英镑,刘易斯则高达165英镑,难怪刘易斯上校会成为暴发户。
不过轻机枪的重要性还是很高的,正是一战的战场让人们发现了轻机枪的价值。除了堑壕使用和步兵突击外,它们还被拿来打飞艇和飞机空战。
所以刘易斯机枪尽管比重机枪更贵,却拥有更高的需求,由此带来更多的产量和更快的生产速度。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英美共生产了5万多挺刘易斯机枪,它们在西线天上地下到处都是,也难怪德国人都会拿去用。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陆军已经用布伦取代了刘易斯机枪。作为一种机载武器,刘易斯在很大程度上被维克斯K型航空机枪取代,维克斯K的射速是刘易斯的两倍多,连地面部队都喜欢。
法兰西战役以后,英军丢失了大量轻重装备,差点连裤衩都甩在敦刻尔克了,因此他们不得不再次打开仓库,起出库存的刘易斯机枪。按照记载,一共有58983挺刘易斯机枪被拿出来重新装备。
此外,英军二战时还在太平洋的殖民地使用了这种机枪,不少最后都落入了日军手中。部分澳新军团也是端着刘易斯在作战。
战前澳大利亚装备了不少刘易斯机枪,比如那场著名的“鸸鹋战争”,皇家炮兵少校梅瑞迪斯使用的武器就是两挺刘易斯机枪和1万发弹药,结果人类差点让鸟类羞辱了。
英国人二战时依旧很喜欢刘易斯,初期刘易斯在英军手中是重要的防空武器,它们击落的低空敌机相当多。皇家海军将刘易斯列为标准近程防空武器,人们能在当时的大型军舰、潜艇武装商船等许多军舰上找到它们的身影,直到来自法国的西斯帕诺絮扎公司为其带来厄利孔机关炮。
英军一直将刘易斯机枪用到二战后的1946年,不管怎么说它都算是款传奇武器了。
苏联二战时为了抵挡气势汹汹的德国,基本上是将家底能掏的都掏了,刘易斯机枪走上了红场阅兵的大道,红军战士们扛着它奔向莫斯科保卫战的战场。
二战的美军也在使用这款机枪,除了部分陆战队和海岸警备队使用外,它们还被广泛地放到武装自由轮、小型辅助舰艇、登陆艇和潜艇上。
伯明翰的刘易斯机枪总产量逾145000挺,萨维奇公司为美国生产了3550挺,其中2500挺发射30-06春田步枪弹的型号,1050挺英国.303in口径的。
二战时的日本其实也采用了刘易斯机枪,他们这个大部分都是买来的或山寨品,名曰“九二式防卫机关铳”,日军将其装在海军战机上。
实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打完,日本就迫不及待地将明星产品刘易斯机枪搞到手,为此还让英国人狠狠宰了一通。但日军也很喜欢这款武器,几乎一直在购买,断断续续买了一千多挺。
日本人随即展开了对刘易斯机枪的山寨工作,成功研发出“留式旋回机关铳”,1932年武器定型装备,称之为“九二式旋回防卫机关铳”。
不过,到1937年时日本海军已经攻破了更先进的维克斯E型机枪技术,称其为九七式固定机关铳,逐渐取代了山寨留式的地位。
(顺道说下,英国人一份维克斯机枪图纸分别卖给了日本海陆两马鹿,外加一份刘易斯图纸,简直赚翻。日本人一份图纸山寨两款机枪海陆还不能通用。)
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中华民国、日本、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洪都拉斯、爱尔兰、意大利、以色列、墨西哥、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菲律宾、波兰、葡萄牙、俄罗斯、苏联、斯里兰卡、南越、英国、美国、南斯拉夫等等,都是刘易斯的用户。
德国人二战时参考过刘易斯的技术,他们的FG42伞兵突击步枪借鉴了刘易斯的导气原理,这些技术后来在战后又启发英国人研发新枪,但最后开花结果的却是美国的M60通用机枪。
有趣的是,在苏联解体之际,捷格加廖夫兵工厂在1990年拿出了一款也采用了“强制冷却”原理机枪PKP“Pecheneg”,研发机构是中央研究精密机械制造局(TsNIITochMash) 。
不过也不能说PKP机枪继承了刘易斯机枪的什么东西,二者枪管散热原理尽管一样,表现形式却差太多——PKP的枪管套壳没刘易斯那么粗大。
按照俄联邦相关机构的说法,PKP可以连喷很长时间而不损坏枪管。但枪管散热能起多大作用嘛……因为有刘易斯的先例,人们实在吃不准这个套管的能耐。
各种刘易斯机枪其实在二战中就已经被更换了,防空它们打不赢厄利孔,空战它们也打不赢维克斯、老干妈和厄利孔。英军有成堆的布伦,美军有大批的各型勃朗宁机枪,还要刘易斯做啥?
不过,战后的那些局部冲突中依然屡见刘易斯的身影,在越南战争中它们被拿来痛宰法军和美军,要不是英77的子弹太难搞,也许今天还会有不少蹦跳在战场的刘易斯。
但凡带英有足够的布伦机枪,就绝不会拣回“刘易斯”,二战时的被迫“升级废物利用”的计划也迟迟不能确定“可行”方案,作为本土二线民兵的防空机枪,比没有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