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款RGB-MiniLED电视,海信UX如何精准调控光色...

十万和 2025-03-25 22:00:53

早在1925年,第一台电视用黑白影像叩开世界。在这100年的时间里,彩电从CRT到背投,从等离子再到液晶,显示技术始终在追逐「更真实的光」,更期待让每一束光都能精准描绘星辰大海。百年后的今天,这束光再次迎来了觉醒时刻,从单色光进化为三色光。

海信视像科技总裁李炜介绍,与传统Mini LED电视使用单一白色或蓝色背光不同,海信RGB-Mini LED电视采用RGB红绿蓝三原色背光光源,在传统OLED和Mini LED空间和亮度二维分区控制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三维色度维度的控制,从单一的控光进化为光色同控,形成了液晶显示技术的重大升级。

若要理解海信RGB-Mini LED电视的划时代意义,需先解构显示技术的底层逻辑。如果从1981年索尼的首款液晶电视算起,液晶电视已经诞生了44年,如果从1988年夏普的TFT-LCD技术突破算起,液晶电视的发展也已走过了37年。在这几十年间,液晶电视的背光技术经历了CCFL、侧入式、全阵列、Mini LED时代,每一次技术更新都让液晶电视的画质往上攀登了一步。

传统 QD-OLED 技术在广色域探索方面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市场上也曾风光一时。然而,深入探究其技术路径,诸多痛点逐渐浮出水面。它依赖蓝光 OLED 激发量子点膜层来转换红绿光,这一过程就像是在原本纯净的色彩通道中增加了不必要的 “中转站”,导致蓝光不可避免地溢出。蓝光溢出不仅严重影响了色彩的纯净度,使得画面色彩不够纯正,而且从成本角度来看,量子点材料成本占比超过 30%,大大增加了产品成本。更为棘手的是,其有机材料寿命仅 1.5 万小时,三星、索尼等行业巨头投入大量资金、人力进行优化,却依旧难以突破底层物理瓶颈,其色纯度提升极为有限,难以实现质的飞跃 。

“这不是升级,是降维打击!”海信RGB-Mini LED电视采用RGB红绿蓝三原色背光光源,在传统OLED和Mini LED空间和亮度二维分区控制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三维色度维度的控制,从单一的控光进化为光色同控,形成了液晶显示技术的重大升级。

海信工程师用15680个光色控制点编织出“三维控色网”,每束光的亮度、色相、饱和度均被海信光色同控信芯AI画质芯片H7精准驯服。

简单来说,海信的解决方案就是在尺寸小至50~200微米的背光灯珠里装上了红(R)绿(G)蓝(B)三块独立发光芯片,在亮度控制的基础上,又增加一个色度的控制,直接生成超10亿种色彩,传统的单一控光由此一步进化为光色同控。在零点几毫米的灯珠上装上三块芯片,这事有多难,我们所能想象的极限大概也就是给蜜蜂脚上穿小鞋,而实际上,海信RGB-Mini LED所做的事情,仅从尺寸而言就要难上百倍,更何况一台电视还需要装上万个这样的装置。

因为,当电视尺寸突破物理边界,"一面墙即屏幕"的形态将彻底重构空间价值,海信超"墙"巨幕不仅会重新定义家庭娱乐,更将成为未来数字空间的核心入口和承载界面。从"选尺寸"到"填满墙",海信开启客厅革命——当电视尺寸突破传统认知边界,客厅的形态也随之重构。业内专家表示,海信AWE2025的巨幕攻势,不仅是一场技术秀,更是一次消费观念的颠覆——未来家庭娱乐的核心,在于以屏为墙,以墙为界,让视觉体验真正进入数字"无界"的新世界。这场关于"墙"的战争,海信已抢占先机。

0 阅读:0

十万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