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加大逆周期调控!政府加杠杆几乎明牌!无非后续钱去哪?

醉井言商 2024-10-14 17:22:25

2024年10月12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蓝佛安表示,财政部在加快落实已确定政策的基础上,围绕稳增长、扩内需、化风险,将在近期陆续推出一揽子有针对性的增量政策举措。这一揽子增量政策包括:

●支持地方化解隐性债务;

●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等多个方面。

我整体看下来,应该是挺扎实的一次发布会,可能没有潘行长那次那么激动人心,包括新工具+明确额度+给足信心,但是至少并非是纯空谈,并给了不少干货。我觉得很多人看空、唱衰可以理解,毕竟这个发布会确实没有给出很扎眼的数字,比如之前外媒普遍预期的2-3万亿,但是这里毕竟有一个程序问题——没有人大预算审批,财政部也不能空口给数字。

那么,我梳理了一下,这个发布会的政策框架还是比较给力的:

1、化债:加大债务置换力度,并且暗示力度很大。总体上,我觉得用中央杠杆置换地方杠杆是大趋势,当然这个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央地关系调整。这种政策的延续,对于地方政府债务压力的缓解和经济活力的恢复还是有帮助的(必须承认地方政府在经济中的重要角色)。2、考虑到此前已经有了一轮债务置换,我觉得这意味着这种政策的延续性得到了确认,范围也从重点省份扩展到全国(毕竟没提重点省份),这一点也蛮重要的。

3、地产:我觉得专项债用于收购土储和存量房这个还是蛮有创意的,既可以从供需角度调节房价(回收土储和存量房都在减少供给),也能够为地方打开发债空间。

4、福利:从困难群体到学生,虽然总体还是扶贫助困的思路,但能给钱就是好的,多一点是一点。

总结一句话就是:逆周期调控,政府加杠杆几乎是明牌!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无非是后续钱去到哪里,才是最值得关注的。

这次主体限定在:“加大财政逆周期调控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应该还在前半句,毕竟在我国政府加速负债之前,欧美日的政府负债刺激经济模式在国内的风评和现在是完全不同的。要关注的问题自然就是钱,准确来说,钱从哪里来,钱到哪里去。

在开启逆周期调控之前,我们还要再加入一个正周期刺激,逆周期调节有两个半区,经济过热抑制,积累财政筹码和货币政策筹码,比如加税和加息等政策,经济过冷刺激,释放财政筹码和货币政策筹码,比如减税降费和降息降准等政策。

而正周期刺激,则是过热周期也在刺激,比如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如果以前不清楚,现在应该很清楚了,与土地财税深度捆绑的房地产,2008年之后大部分时间都有政策强刺激的影子,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2015年的政策牛,当然不光包括楼市,还有股市也曾创下辉煌,不过牛市亏钱更多也是常态,毕竟本身处于负荷博弈下,国资大机构要多赚钱,钱你猜谁出?

正周期刺激表现在,我国从2008年开始就一直在刺激,几乎没有停下来过,这也与经济增速目标有关,也是最核心的考核指标,消费驱动型见效慢,投资驱动型见效快,后者具有诸多便利,往往不会考虑资本收益率,那么钱自然更多的来源于政府开支,有土地财税和地方平台负债时,不过这个阶段政府明面负债增速并不明显,主要是企业和居民加杠杆,所以结论也很清晰:

1)我们经济高增长时,采取的是正周期刺激,让经济增长潜力提前释放,在当年完成更高的增长目标,当然也会消耗刺激的筹码,比如利率水平,居民负债,政府隐形负债,货币政策的边际效应等等。2)当未来潜力在正周期刺激提前被释放,现在经济运转和增长目标就会承压,也就是官方口中的经济下行压力和通缩问题,基本都与债务透支,居民收入预期,以及社会福利体系建设滞后有关,经济最好的时代有能力,有钱去做的社会保障和分配,为了增长效率而自发牺牲公平,甚至多次分配还能加剧财富分配不均确实很少见。留给逆周期调控的筹码更少,刺激效果更弱,环境更差。

当然只要刺激效果不是0,或者负收益,亦或者代价长期才会显现,比如政府明面杠杆和美国一样也超过100%,往往都还会执行逆周期调控,也就是更极致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而这个特点也有案例可以参考,就是至今依旧还有争议的安倍经济学,90年代至2010年是政府加杠杆刺激经济,从而扭转经济收缩压力,而安倍经济学是要求更高的通胀,更低的汇率,工具自然是更极致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从历史表现来看,加大剂量的兴奋剂让日本经济迎来了大概1年左右的回暖,之后又掉头向下,当然政府加的杠杆,也给未来的货币政策制定创造了进退维谷,比如全球加息周期,一个资本自由流动的经济体不跟着加息,汇率自然波动最大。

但相比日本,显然发展阶段不同,我们的特点就是快,发展的速度快,自然到了相应阶段发展模式应用学习和引用也快,比如2008年之后实体部门加杠杆速度,完全不输于发达国家几十年的积累速度,其中一般认为风险较大的住户部门杠杆增速,更是独树一帜,至今一样要面临实体部门高杠杆带来的诸多问题和现状。

解决办法,上面也讨论了,现在看来还是加大剂量,也就是继续增加政府负债,比如发行不计入政府赤字的特殊刺激国债,反正现在市场有的是热钱,即便央行反复打压,但市场依旧把长债收益率都抢到只剩2.3~2.4%的水平,随着金融市场回归,国债又重回了避险需求变得紧俏。

最近一直让大家算一个东西,也就是2019年到2023年末的政府债务余额增量,我自己根据GDP推算下来的大概是32万亿多,也就是每年政府要增加的负债规模在8万亿左右,按照这个速度,今年再额外增发一些国债和地方政府明面债务,10万亿也是非常有可能的,加杠杆速度一点都不会比当时的美日慢,这也是快的另外一种表现,很多时候只是发展阶段不同罢了,比如2000大肆报道的日本低生育率,以及2008年之后大肆报道的美国政府债务,到最后大概率都会走向同一个自己以前诟病的道路。

那么,谈了这些前提后,而且钱也明确是来源于发行国债,剩下的重点就是钱到哪里去?

其实还是有分歧的,无非就是投资驱动,还是消费和民生保障驱动,这是两条完全不一样的道路,如果产能过剩周期还增加产出投资,一方面是基础设施投资,这点轻车熟路,就是缺钱,没有花不完的预算。第二个就是补贴生产,并且靠欧美吃下过剩的产能,只要欧美降息周期需求旺盛,也是有可能解决国内的就业问题,就业好了,经济预期自然也会转好。

消费驱动型,较为初级的做法就是发消费劵,让大家去抢,当然也有变数,比如消费券的使用方向和限制,如果是特定企业,可能会带来企业涨价,最后还是补贴了企业,间接的补贴就业,任何事情经一手就会出问题,中间的策略就是发钱,可能涉及到户籍问题,城市差异等等,当然直接发钱原则上少了中间层,刺激效率会更多一些。最稳妥的还是把过去福利体系所欠下的建设补起来,居民储蓄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所谓的靠山山倒,关注的一个是福利政策的延续性,另一个就是自己到底能拿到多少保障,刺激消费未必要直接发钱,把承诺的民生保障做好也行。

至于效果,不取决于钱从哪里来,基本可以确定的就是发债而非加税,这点异议应该不会太大。刺激效果取决于钱到哪里去,并且这不是什么新东西,我国经济高增长的时候是正周期刺激,财政扩张显著,疫情之后更是加速举债,达到了年8万亿左右的负债增量,不是将要如何,而是我们已经在其中十几年了。

如今我们是要在8万亿的基础上再加2万亿,这个必然是会带来新的一轮经济增长,但是如果还是路径依赖,过去的你所经历的就是刺激之后你同样要经历的,不会有本质变得变化,多几十块钱的消费券,少交点税估计就是极限了。反之如果有改变,一定是在政府开支的方向出现与过去长周期的侧重点出现显著的差异,比如社会福利体系的补课等,我们只能等待后续的落地,拭目以待吧。

最后,很多人都说上午听下来,跟市场预测得差不多,没有超预期,而且都是9月以来一直在推进的。这是没错的,但要知道我们向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以稳为主,如果一下子把红利放完,如果达不到效果,后面就更难处理了。

不过,其实发布会里面有一句相当兜底的话:逆周期调节绝不仅仅是以上的四点,这四点是目前已经进入决策程序的政策,我们还有其他政策工具也正在研究中。比如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

当然,你也可以解读为”还没有那么着急,你看还端着呢“,但这也意味着从经济基本面的角度,长期看资金是有兜底放的,不用过分担心流动性全面紧缩和资产负债表过于严重。当然,对股市来说,看不到数字就是利空,不过这个政策框架,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我也是真的觉得很有看头的,时间会证明这一切的。

0 阅读:0

醉井言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