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率三军的总参谋长,建国前后为何长期由人代理?

今人说古 2024-09-25 00:15:01

1952年4月12日,彭德怀从朝鲜战场回到北京,周总理亲自到他的下榻北京饭店看望。彭德怀这次回来不是其他,就为治病,接受不能再拖的前额上肿瘤手术。当时他化名为王校长。

这虽然是保密需要,但却是欲盖弥彰,哪有人叫“王校长”这种名字。更何况,因为举世瞩目的抗美援朝的原因,作为志愿军总司令的彭德怀,其照片早已贴得到处都是。

但照顾他的护士,一开始疑惑这位“王校长”是哪所学校的校长,偶然间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彭德怀返京,中央就不准备“放”他走。治疗结束后,他想回朝鲜前线,继续指挥战斗,中央却要他再休养休养。

周总理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提出,把彭德怀留在北京,以军委副主席的身份兼任总参谋长,并主持起军委日常工作。大家都同意,唯独彭德怀本人不同意。

军委副主席倒没什么,以曾经的八路军副总指挥、解放军副总司令,留中央担任此项职务再正常不过。唯独这个“总参谋长”,意义非同一般。

总参谋长行使的是统率三军的权力,它不是间接指挥,而是中央和军委下的命令的直接执行者。中央决定任命彭德怀为总参谋长,而且不是那种“代理”,是那种真正的“总参谋长”,还可以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那种。

红军时期的首任总参谋长是刘伯承,第二任是朱云卿,之后是郭化若、叶剑英、刘伯承、叶剑英、刘伯承。红军时期的总参谋长,其实并不“总”,它管的事少,更无法影响所有红军队伍。

到抗战时期,我们的部队又分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发展到后面又出现大大小小的根据地,总参谋长的职权更难真正行使起来。当时的历任总参谋长分别是,肖劲光、滕代远、王若飞、叶剑英。

到解放战争时期,总参谋长一职就是各个重要人物兼任着,彭德怀、周总理。这个“总参谋长”有名但无实,各大野战军、各大军区,一般只接收军委的指示,总参谋长几乎没有下发过什么重要命令。

新中国成立后,到1954年10月31日,徐向前就是总参谋长,可是他基本没行使过这项权力,他在解放前就因病休养去了。

当时战事还没完全结束,各大野战军、各大军区的各项工作,基本都由他们自己内部弄着来,但总参谋部的班子已经健全,总参谋长的工作徐向前做不了,肯定还是要人做的,慢慢收权上来。于是,副总参谋长的聂荣臻担任代理总参谋长。

有趣的是,彼时聂荣臻是华北军区司令,只是副总长;华北军区第一副司令的徐向前,却是总长。如此安排,可见毛主席用人不拘一格。这其中是否别有深意,也不好揣度。

总之,这总参谋长的职务,在粟裕上任前,长期处于“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的状态。1952年中央为了表示对彭德怀这位抗美援朝的大英雄的重视,给出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的职务。

总参谋长是个抓权的好位置,但这不是彭德怀想要的,他想回朝鲜前线,或回西北,履行当年 “建设大西北”的承诺。

总参谋部工作繁重,彭德怀认为自己不行,尤其是见到代理总长的聂荣臻,身体被拖垮,有一次还突然昏倒在地,他的想法更坚定了。

彭德怀认为年轻的高岗合适,并找到毛主席阐述了自己的想法,说了高的许多优点。这时,毛主席表现出非常慎重的态度,他没有同意彭德怀的提议,并反问:“他难道就没有缺点吗?”

总参谋长这个位置如此重要,若是所托非人,容易造成巨大的危害。从这件事,不难看出毛主席对总参谋长人选的慎重态度和其中的深谋远虑。

接着,彭德怀推荐了邓公,但还是被毛主席拒绝:邓的才能够,与军队的联系很密切,但他现在的岗位也很重要,离不开他。

最后,彭德怀被说服,表示愿意担任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但是不知道何原因,他还是没有兼起总参谋长这项职务,任命没有正式下达。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无论军委日常工作,还是总参谋部工作,都很繁杂沉重,哪怕是铁打的也扛不住,做不了那么多;二是因为这两项职务有些冲突,兼任起来权力太大,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了,不太妥当。

总而言之,代理总长是特殊环境下的一种特殊表现。所以我们真正的首任总参谋长是粟裕。

0 阅读:9

今人说古

简介:读史可明鉴,知古以鉴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