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一直是朱元璋心中的宝贝疙瘩,从小就受到老爸的特别关照和重点栽培。在朱元璋看来,朱标就是大明江山铁定的接班人,没别人。而且,朱棣他们那些兄弟,也都知道自己的斤两,从来不敢有啥抱怨。
朱标到底有多让人敬畏?为啥朱棣对他那么毕恭毕敬?咱们得说说,朱标这个人,他到底有啥威力,能让朱棣都对他服服帖帖的?说实话,这可不是件小事儿。朱棣这人,咱们都知道,他是个有手段、有野心的人,但偏偏在朱标面前,他就变得特别规矩,一点不敢放肆。这就让人纳闷了,朱标到底有啥特别的?其实,说白了,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身份尊贵,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教导和培养。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性格沉稳,处理事情来头头是道,让人不得不服。更重要的是,朱标在朝廷里威望极高,很多大臣都对他忠心耿耿。这样一来,朱棣自然也不敢小看他。毕竟,在权力场上,得罪谁都不能得罪朱标,否则后果可不堪设想。所以,朱棣对朱标毕恭毕敬,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儿了。毕竟,朱标的实力和地位摆在那里,让人不得不服。【一、朱元璋认可的长子】朱元璋是明朝的创立者,他小时候家里很穷,还在外面流浪了整整4年。到了25岁,他加入了军队,开始反抗元朝。郭子兴特别看重他。这家伙不贪图钱财和地位,总是把得到的奖赏分给大家,所以在军队里,他的人缘特别好。
后来,郭子兴看他是个有能力的人,就把自己收养的马氏姑娘许配给了他。接着,朱元璋继续南征北战,打拼了整整15年,最终打败了其他各路势力,建立起了一个新的国家,叫做“明朝”,他自己也就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打仗那会儿,朱元璋28岁,他家里添了个大胖小子,这下他可算是放心了,老朱家总算是有后了。他高兴得不行,哪还顾得上自己在战场上,当时就找块石头,刻上字:“到这山的人,不用担心没后代。”这事儿就能看出他当时有多激动。
朱元璋给他的大儿子起了个名字叫朱标,他对这个正室生的老大寄予厚望。而且,他还有个挺重要的方法,那就是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教育。所以,朱标才6岁,朱元璋就让他跟着宋濂学习,读书认字啥的。
朱元璋早就把朱标看作是未来的接班人,所以他一当上皇帝,立马就让朱标做了太子。他经常跟儿子分享自己打拼江山、管理国家的那些事儿,就是不想让朱标当了太子就变得懒散,只知道享乐。所以,在培养朱标这事儿上,他特别上心,要求也很严。
朱标这孩子挺争气,性格温顺,对人也好。朱元璋特别喜欢朱标,跟对其他儿子那可不是一回事儿。他先是没让朱标去当中书令,说得多锻炼锻炼;然后又给朱标组了个超级团队,里面有少师、少傅、少保这些大官,还有左右丞相和开国猛将常遇春。
这样一来,等太子以后管理国家时,就能有更得力的帮手。朱标从小就被儒家思想熏陶,举手投足间都带着儒将的气质,这让朱元璋老觉得他太好说话,显得有些“软”。因此,为防止这种情况,朱元璋索性把朱标身边那些可能的隐患都给解决了。
另外,朱元璋对儿女的婚事也很上心,特别是朱标的太子妃,选的是他心腹重臣少保的女儿。少保常遇春是朱元璋特别倚重的人,因为他们曾并肩作战打下江山,能和这样的武将攀上亲戚,那肯定是非常不错的。
这样一来,朱标当太子可真是稳当当的。按常理说,太子这个宝座,其他皇子哪个不心动,说不定会争得头破血流。但到了朱标这儿,却风平浪静。这都是因为他情商特别高,很会跟兄弟们打交道,所以赢得了兄弟们的尊敬和信任。因此,朱棣对他恭敬有加,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二、天妒英才】不过,就在朱元璋万事俱备,大家都觉得朱标当皇帝是板上钉钉的事儿时,他却没能亲眼看到那一天。有一次外出巡查回来,朱标不幸遭了风寒,这一病就再也起不来了。尽管想尽办法,但他还是没能挺过去,年仅三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真是老天爷也不舍得让这样的英才留在世上。
朱元璋心里头那个难受,想到儿子走了,真是心如刀割。这孩子,他倾尽了一辈子心血去栽培,到头来却得亲自送他走,真是让人难以接受。他心里也挺自责,琢磨着是不是自己平时管得太狠,把儿子逼成这样了。为了缅怀儿子,他给朱标追了个“孝康皇帝”的名号,还办了场轰轰烈烈的葬礼。
不过“皇室之中往往缺少温情”,新皇帝的人选总得定下来,这在朝廷里可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可能为了补偿对朱标的歉意,朱元璋决定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当上新的皇太子,还声称是按照“正统长子”的规矩,好堵住那些反对的人的嘴。
朱元璋对这个孙子,那可是同样上心,一点也不比朱标差。这点儿,从他办的蓝玉那案子就能瞧出来。那案子牵涉的人多了去了,足足有1万5千多号人,其中还有不少是立下大功的将领和能人。
朱元璋行事雷厉风行,确实给朱允炆铺好了路,而那些叔叔们作为封地的藩王,也在守护着他。但称帝之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朱允炆听了朝臣们的挑拨,想要削减藩王的势力,甚至对自己的叔叔们也动手了。
后来,朱棣实在没办法,就挑起了靖难之役,直接宣布要反,最后还真把皇位给抢到手了。话说回来,要是当初朱标能当上皇帝,燕王朱棣他还会不会想着造反?【三、朱标顺利登基会如何?】大家都说朱标心地善良,但这是否意味着他软弱?其实,这正是他的一种强大之处。朱标判断力很强,如果他还在世,可能就不会发生那些叛乱了。毕竟,像削藩这种会伤害手足情谊的事情,他肯定是不会点头的。只要兄弟们不犯大错误,他就能让他们过得自在,这对所有人都有好处。
如果不削减藩王的权力,那朱棣就没啥借口起兵造反了。再加上朱标威望高,朱棣也没啥优势可言。另外,朱标一直都很宽厚仁慈,很多大臣都站在他那一边,这也帮他稳稳当当地打下了皇位的基础。他还得到了兄弟们的尊重,所以说,朱棣估计也不敢轻易乱来。
跟朱允炆比起来,朱标和蓝玉他们关系铁得很。朱标的太子妃,那可是蓝玉亲外甥女。所以蓝玉对朱标那是没话说,肯定会全力帮他。要是这样的话,朝廷也就不会失去那么多好将领了,说不定还能挡住朱棣造反。
说起治理国家的方式,朱标可能更倾向于用智慧来引导。要是他在,朝廷氛围肯定会更加融洽,局势也更稳固,那朱棣可能就不会走到那一步,被逼着起事。这样,朱允炆的皇位也能坐得更稳,治国也会更顺手。
如果朱标还在,那“靖难之役”可能压根就不会发生,说不定明朝的历史走向都会大变样。反正要是他当了皇帝,明朝肯定会受到后人的好评,那是没跑的。【结语】没错,真实的历史早就翻篇了。朱标那么早就走了,确实让咱们中国的王朝少了个可能的方向。但历史这东西,没有假如这一说,现在那些猜来猜去的,说到底,还不是因为大家觉得可惜,可惜朱标没能继续走下去。
不过说实话,朱标这辈子真是挺有意思的,让人忍不住想多了解了解,扒一扒他的过去,探寻那段传奇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