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军售更为恶劣:美研究在台生产导弹无人机的可能性

前沿深度解码 2024-10-19 09:19:57

俄新社10月4日援引台《自由时报》报道称,美国正在评估在台湾生产“毒刺”(Stinger)防空导弹的可能性。台媒引述台军高层官员的话称,美国计划在明年向台岛派遣一个专门小组,评估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NCSIST)的技术和生产能力,以及保障导弹生产的网络安全措施。

“毒刺”生产线入台“一举两得”

如果相应的认证得以通过,台湾可能在2026年开始生产“毒刺”导弹。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在渲染其军工系统存在的问题,为其延迟向台提供武器制造理由。“毒刺”导弹军售案早在2019年就已敲定,直到今年才交付台湾。

“毒刺”导弹是全球应用最广泛的便携式防空导弹之一,在俄乌冲突中,美国已向乌克兰提供大量此类导弹,对俄军造成困扰。其成本低廉,操作便捷,能有效威胁敌方空中目标,如无人机、直升机等。

分析认为,美国选择在台设立“毒刺”导弹生产线,主要是美国大量援助乌克兰武器使得其自身军备库存日益紧张,目前美国无法自行制造“毒刺”导弹,而台军对这款武器的使用相当普遍,并且操作熟练,能够有效阻挡解放军登陆作战。因此,美国希望将一部分生产转移到台湾,一方面可以缓解本国军工产能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支持台湾当局“以武拒统”的需要,可谓一举两得。

“毒刺”导弹增购数暴增5倍

台《自由时报》网站曾于8月31日报道,台向美采购的500枚单兵便携式(肩射型)“毒刺”导弹系统,依双方规划可在2025年全数交装,但台当局防务主管部门2025年度预算书显示,美方已同意台方提出的增购案,台陆军增购数量为1985枚,意味着台总计采购2485枚“毒刺”导弹,总金额也由原先的133.7亿元新台币(约合21.6亿美元),暴增到690亿元新台币。“毒刺”导弹增购数骤涨近5倍。

据报道,台采购人员“毒刺”导弹系统案,原案是采购500枚便携式短程导弹以及适当数量的发射系统、敌我识别器,由台海军司令部统筹建案,全案总金额达到133.7亿元新台币,海军及陆军各250枚。美方同意台方提出的增购案之后,台当局防务主管部门在今年5月31日核定将全案的期程、数量及总金额都进行了修订,并将统筹建案的单位,由台海军司令部改为台陆军司令部。

台当局防务主管部门2025年度预算书显示,台陆军将增购“毒刺”导弹1985枚、发射系统549套以及敌我识别器549套等筹补作业,增购的导弹、发射系统及敌我识别器,规划在2031年全数运交台方。

至于台海军在预算书中列出增购的45枚人员便携式导弹、15套发射系统及15套敌我识别器,增购部分同样是规划在2031年交货,但这个数量是否包括在台陆军司令部增购案之内,军方未予置评。

FIM-92单兵便携式“毒刺”防空导弹为短程防空导弹,一般为两人一组操作,但必要时亦可单人操作,有效射程达到4800米,台在2025年获得后将配发海军陆战队、海军部分舰艇以及陆军地面部队使用,“海巡署”也将部署此型短程防空导弹。第二批“毒刺”导弹将在2031年获得,届时将交由陆军各军团担任战备任务。

美国还要在台建立无人机生产线?

9月22日,26家美国无人机系统和反无人机系统制造商代表抵台,利用3天日程与台政商洽谈合作事宜。对于美国无人机厂商赴台目的,绿媒引述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给出了解释,称要推动美台无人机厂商之间的合作,寻求建立不依赖中国大陆的无人机供应链。

对于相关会谈,民进党当局相当重视。赖清德今年3月尚未就职时,就参访了嘉义的无人机研发中心,鼓吹台湾无人机发展“现在是天时、地利、人和”,盼台湾成为“无人机民主供应链”的亚洲中心。台经济主管部门负责人郭智辉在9月10日宣示成立“台湾卓越无人机海外商机联盟”,设定的产业目标是在2028年前,无人机月产能1.5万架,带动整体产业产值达300亿元新台币,与目前相比成长10倍。

有台媒披露,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无人机需求大增,但供应链赶制不及,加上很多零附件都是中国大陆制造,美方想打造一个“非红色供应链”。26家厂商来台所谓“合作”,实际上是寻找配件供应商和代工厂。

然而,美方要打造的“非红色供应链”谈何容易!因为台湾无人机的配件是中国大陆生产的。赖清德考察时,记者照片清清楚楚,上面打着“中国制造”的标识。大规模生产制造,就是需要成本低、效率高,而没有中国大陆的材料和配件,能做到成本低、效率高、大量生产制造吗?

其实美国人未必不清楚这一点,它只是想利用台湾背靠大陆的优势做供应链,大陆的零配件又便宜又好,台湾购买这些零件,不但为美国制造无人机,还要用这些零件制造无人机来攻击解放军的战舰,甚至还可能对大陆发动恐怖袭击,可谓“以夷制夷”,用心极其险恶,性质比对台军售更加恶劣。

0 阅读:4

前沿深度解码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