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期的每周二,盘剑都在8点前赶到学校,他会花一上午的时间,教授“文学与影视、动漫的跨学科研究”课程,这是他开设该门课的第十三年。
文学、影视、动漫,盘剑的学术生涯,正是由这三个关键词串联起来的。
30多年的钻研探索,如今在盘剑身上叠加的众多身份,反映出他在这些领域的成就。
在学校内,他是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影视与动漫游戏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文学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文旅规划与设计中心主任。
在校园之外,他兼任国家一级学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动漫游戏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理事兼剧作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从文学到影视,再到动漫,他以不同视角,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在新的领域中不断探索追求。
文学与影视相融
几年前,一位学生在20岁生日时,给盘剑发去一条短信。这是一位金融专业的同学,她在短信中说,从小喜欢影视,但一直以来,仅仅作为一名普通观众观影。是盘老师的影视课程,给了她专业视角,这对她的人生来说,非常有意义。
“通过一门课,影响一个人,这是做老师最大的收获。”盘剑感慨地说。但时光倒转30年,他并没有这份自信。
“开始觉得自己是外行,因为不是科班出身。”上世纪90年代初,作为杭州大学影视专业的老师,盘剑初次走上讲台。
当时,杭大中文系成立了影视专业(方向),盘剑作为新人,被“分配”到了这个刚组建的学科。在10多年本硕博的学术训练中,他的专业一直是在中国语言文学领域,这对影视教学、研究来说,是短板,但也拥有一种新的视角。
盘剑分析说,在影视艺术本体之外,观众作为艺术的接受者,与影视艺术形成互构。“研究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创作的问题,还有接受的问题。观众美学非常重要,它会直接影响创作者,比如导演、编剧、作家,还影响到艺术形式,艺术文本的形成。”从一开始,盘剑就将文学与影视融合,从观众视角出发,探索文学与影视的密切关系。
实验片、类型片、儿童片、纪录片……不管是大制作还是低成本、叫好叫座还是口碑一般,盘剑把能看到的电影都看全了,为影视研究积累文本。渐渐地,他摸索出自己的研究路径。
2001年,《革命文艺与商业文化的双向选择——论夏衍三十年代的电影文学创作》论文发表,对盘剑来说是重要节点。他在文章中提到“从三十年代开始,电影逐渐融入新文学、新文化的洪流,这一变化对于中国电影本身和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促成这一变化的是左翼文坛与商业资本家的一次相互选择的合作。”
盘剑解释说,“一方面是革命文艺,一方面是商业文化,我很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一种奇迹。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不合理又真实发生的现象。矛盾背后肯定有深层次原因。”
沿着这条思路往下走,他继续研究艺术、商业与政治的融合统一。2003年,盘剑发表了《商业与政治:中国电影意识形态表达方式的时代选择》一文,最早提出了应该重新认识和研究“左翼电影”,中国电影可以像好莱坞电影一样,艺术、政治、商业可以互动互利,相得益彰。
那些年,随着《走向泛文学——论中国电视剧的文学化生存》《论鸳鸯蝴蝶派文人的电影创作》等文章陆续发表,他在影视领域的研究越做越深,从一个外行人成了颇有名气的内行人。
同时,盘剑还成为了著名的文艺评论家。他之所以看重这个身份,因为他觉得,评论和创作是文艺的两条腿或双翅,缺一则文艺不能“走”,更难以“飞”。
但文艺评论家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国家经济、文化体制的改变和电影理论研究的滞后,再加上创作界长期存在着不重视评论,甚至根本不理会评论的现象,当代中国电影评论出现过一时的“失语”。
只有好的文艺评论才能与创作者对话,受到创作者重视,从而对创作产生直接影响。何为好评论?“专业目光、历史视野、现实观照。”盘剑解释说,好的文艺评论,需要精深的学术研究,加上深邃的历史视野来审视当下的文艺现象(包括作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
他依旧以商业与政治为例,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电影重走商业化道路,按照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进行分类创作,本以为可以满足不同社会需求,结果却限制了电影发展。这个时候,文艺评论家站了出来,对“三分法”提出不同意见。如今热映的《湄公河行动》《战狼》系列、《红海行动》等优秀电影作品,就是将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相融合,创造出高艺术性的主旋律商业大片。
创新动漫之路
2006年,盘剑拿到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研究”,在文化产业中,开始了一次全新探索。
做下这个决定,还是源于对创新的追求。当时的动漫产业,很多人觉得是“烫手的山芋”,没有成体系的研究,也没有成果可供参考。拿到课题后,接下来怎么做,盘剑犯了愁。
再次从零开始。他四处打听,哪里有动漫活动就往哪里钻。盘剑笑着坦言,从影视艺术研究领域的权威到动漫领域的新人,当时做了很久心理建设,才使自己“缓”过来。
那个时候,盘剑逮到人就聊动漫,无论什么话题都会和动漫扯上关系。“做研究就要知之,好之,乐之。也就是了解它,喜欢它,真正从中得到乐趣和成就感。”他每天都会翻阅大量的书籍资料,参加大大小小的会议,逐渐进入“动漫圈”开始深入研究。
盘剑发现,动漫和影视有个特性极其相似:它们都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其物质性与精神性特征是历史环境所决定的,因而诞生于历史变革时期的漫画、动画,都蕴含了时代的风云变幻。由此反观中国动漫的发展脉络,不管是泡沫阶段、技术阶段、量产阶段还是质量阶段,无论处于哪个阶段,作品想要做到打动观众、产生影响,还是要依靠内容本身,而这样的标杆作品,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与积累。
盘剑同样也需要时间的沉淀与积累。在2011年,盘剑依靠敏锐的目光,跟踪、聚焦研究中国动漫产业的转型升级,并发表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我国动漫产业集约发展》《论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杭州模式”》等文章,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随着《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白蛇:缘起》等一些优秀作品的涌现,中国动漫进入了产业阶段,在众人纷纷呼喊“国漫崛起”的时候,盘剑则冷静地认识到这些作品还不足以支撑国漫的未来。那国漫没有出路吗?盘剑的回答是否定的,“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国漫发展的一大优势,具有文化底蕴的动漫作品也将是动漫产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优秀的传统文化必将对国漫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在盘剑心中,优质的国产IP要走向国际市场,不仅要有中国特色的内容,更要有能被世界广泛认同的传播方式,这就是盘剑开展“新时代中国动画学派的重建与民族文化传播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研究的原因。这里面包含着他的一种认定和一个梦想:“新的中国动画学派”对内要深受观众欢迎,对外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
干一行爱一行,对新的领域的创新精神,推动盘剑不断向前探索。下一个让他感兴趣的领域会是什么?
“今天的影视、动漫,如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完成产业的跨界转换?我一直在思考,在文旅产业、乡村建设中,影视动漫可以做些什么?在娱乐审美功能以外,应该还有更大的空间。”盘剑说。
对创新抱有纯粹的热爱,这或许就是当代学者应有的姿态。(文/李洁 徐立 图/徐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