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苦读,是否真的能在未来换一份理想的前程?
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是否真的能换来一份安稳的生活?
今日的奔波与劳碌,是否真的能换来明日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边是逐渐衰老的身体和不得不扛起的家庭责任,一边是少年无助迷茫的内心和为了看不到摸不着的未来不得不裹挟在内卷中的身心俱疲。
在这个充满未知和不确定的快节奏的时代,压力和焦虑如影相随,不安全感和虚无感悄悄钻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带来无尽的纠结和自我怀疑,让我们陷入内耗的漩涡,难以挣脱。
怎么办?
或许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去看看王阳明的一生。
王阳明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挑战与不确定。从少年求索、官场斗争,到人生的重大转折,他始终在困境中寻找突破,在不确定中探索答案。
这些不仅没有击垮他,反而让他得以修炼内心,积累智慧,开创心学,影响后世500余年。
他用自己一生的实践告诉我们,人生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内心的坚定与智慧的觉醒。
或许,我们无法改变外部的竞争与压力,完全摆脱世俗功名,但我们可以像王阳明一样,知行合一,在困难中寻找答案,在实践中成长。
在复杂与不确定中寻找前行的方向和力量,生发出更好的自己。
01
谁是王阳明?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
这位与孔子齐肩,堪称千古第一完人的“明朝一哥”王阳明,影响了后世500余年,中国历史上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蒋介石、孙中山等重要人物都不同程度受到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启发。
直至今天,小米雷军等民营企业家依然在践行这一思想。
有人说:“欲成大事者,必读王阳明。”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为后世立言、立功、立德的圣人,在那个时代,却是格格不入,一身反骨的。
王阳明在12岁时反驳他的私塾先生说,人生第一等事是读书做圣贤,而不是读书做大官。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读书、写文章、做大官是知识分子们的毕生追求。
在他的老师和父亲看来,他就是口出狂言,不切实际。
18岁的王阳明执着于寻找成圣之路,他按照朱熹理学之方法,用了七天七夜 “格”竹子,盯着竹子,直至昏厥。
清醒后,王阳明说:“朱熹的格物致知有问题!”与他一起“格竹子”的朋友被吓坏了急忙制止他。
要知道,当时朱熹理学相当于当时的官方正统思想,没有人敢质疑。
在王阳明38岁时,朝廷八虎之乱,一众直言进谏的官员被廷杖、开除公职或贬职,甚至有一位叫蒋欣的官员被廷杖致死。
就在大家都不敢再触逆鳞时,王阳明却站了出来,有人劝他:“现在大局已定,你这样太傻了吧。”
他说:“之前的局势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而现在,正义之士被压迫,朝堂上死气沉沉,必须要有一个声音来唤醒他们,这个重任非我莫属!”
就这样王阳明受廷杖之辱,被下狱。
一次次打击,不仅没有打垮王阳明,反而让他内心变得更加强大和坚韧。
这一次,“一身反骨”的王阳明对抗的是任何人都无法战胜的极端自然环境。
王阳明被贬至贵州龙场,那里其实根本不适合居住甚至生存,森林里弥漫着毒气,还有野兽出没,跟随王阳明的仆人就被熊啃掉了半张脸。
在这种极端的境况中,王阳明苦中作乐,给自己居住的几个山洞起了很多有趣的名字,比如“玩易窝”“君子亭”,他还给仆人们唱民歌、跳舞。
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悟道的。
悟道之后的王阳明,其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在赣南剿匪、宁王之乱、广西匪患中战无不胜。
立言、立德、立功,终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圣人。
02
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在那个时代看似格格不入的王阳明,在今天的人们眼中,却是一身浩然正气,他的哲学思想也与现代社会价值观极其一致,“知行合一”等观点穿越500年,在今天仍然能够很好地指导社会实践。
特别是对于今天的我们,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就像一剂强心针,给人以力量。
它可以让你在迷茫无助时,找到人生的方向;可以让你摆脱内耗,不管别人如何评价,坚持做自己;还可以让你在人生低谷,寻找曙光,迎接光明的未来。
但阳明心学思想并不是什么心灵鸡汤,而是一套可实操的方法论,一步一步教你如何面对逆境,如何克服困难,如何逆风翻盘。
立志:一定要找到人生的方向
12岁的王阳明就立志读书做圣贤。
在他的一生中,他的志向从未改变过。王阳明认为,那些各行各业的工匠、有特长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从最初就立定了志向的。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一个10岁就确立人生目标的人和一个20岁才确立人生目标的人,两个人的未来绝对不一样。
王阳明心学对青少年最大的价值便是能手把手教会你如何立下真正的志向,并如何一步一步实现你的志向。
王阳明还对立志给出了具体的方法:立下志向后,要眼里、耳里只有自己的志向,内心永远专注于自己的志向。
但凡出现任何干扰志向的念头、情绪、习气,只需立刻清晰一下自己的志向,那些念头、情绪和习气就会消失,必须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的志向,在每一件事情上实践自己的志向才行。
人人平等:你可以是一个平凡却很重要的人
然而,立志就一定要做圣贤吗?
不是的。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应找到自己的天赋,并根据天赋来确定适合自己的位置。
擅长画画,可以做画家;擅长理科,可以做工程师;擅长手工的,可以做技师……大家都在各自的领域里耕耘,各司其职。
王阳明认为人人平等,职业自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比如在航天领域,不一定非得成为航天员或者火箭设计师,大火箭的焊工技师也同样重要,因为每一个焊点都关系到生命安全。
无论人们有哪个方面的天赋,只要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出了价值,就都是成功的。
知行合一:有了正确的决定后,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
有人一直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知行合一,其实用我们今天的说,就是——一旦你有了正确的决定后,就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
在当时,朱熹理学被人们奉为真理。朱熹认为先知而后行,要先学好了理论,有把握了再去实际运作。
而王阳明提出了惊为天人的观点:知行合一,“知”和“行”几乎同时发生。
他说,人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事情,也都有自己讨厌的事情,在碰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我们马上就会生出欢喜之情;在碰到自己讨厌的事情时,马上就会生出厌恶之情。这就是知行合一。
当你立志要去做一件事时,一定要听从自己内心的想法,一旦有了正确的决定后,就要勇敢地去践行。
在知中行,在行中知。只有当你真正迈出第一步,才知道后边的路应该怎么走,左顾右盼,畏手畏脚,等万事俱全时再出发,恐怕为时已晚,早就错过了最佳时期。
反内耗:坚守初心,不要在意别人的评价
我们每一天或多或少都会收到他人的评价,但有些人只要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就会对应着做调整,最后搞得自己不仅疲惫不堪,还依然没落得什么好评,深陷内耗失去自我。
对此,王阳明是这样说的:“我们只要牢记自己的初心,坚守自己的初心,就不会被外在评价干扰。”
管好自己,记得自己来时的路和未来要走的方向,坚定地向前,管别人说什么呢!
情绪管理:在关键时刻要勇敢叫“停”自己
当年王阳明大败宁王朱宸濠后,皇上朱厚照的亲信张忠等人想借机捞一把,带领一支两万人的部队进入了江西南昌。
他们打着搜捕余党的旗号,想搜刮老百姓的财产。王阳明对这样的行为感到很不耻。
于是,他派人偷偷通知年轻人离开此地,外出暂避,只留下老人和小孩。这样的话,张忠一伙就无法借题发挥、入户抢掠。
见此情景,张忠一伙不敢跟王阳明面对面较量,他们选了一群士兵跑到巡抚衙门口向王阳明骂脏话,试图激怒王阳明,好找机会对付他。
但王阳明就好像没听见似的,只是一门心思跟弟子们探讨心学。
王阳明不为所动,因为他知道,只有管理好情绪,才能控制住所面对的局面。
03
读王阳明,每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就是阿信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新书《知行合一王阳明(青少版)》中的内容,这本书是知名历史文化作家度阴山老师时隔10年,在其数百万级畅销书“知行合一王阳明”系列图书基础上,专为青少年创作。
度阴山笔下的王阳明,深入浅出,血肉丰满,配有的新国风插画,首次为读者还原了历史上真实鲜活的王阳明。
同时结合来自百万读者的阅读反馈,从王阳明心学思想中选取出55条可以帮助青少年成长的方法,创新性古为今用,给青少年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帮助他们改变人生的方法论。
度阴山老师说:“做王阳明的青少版,是一件致良知的事,良知光明的事。”
这也是今天向大家推荐这本书的目的:
虽然我们无法复制王阳明的一生,但我们可以通过王阳明的心学智慧,获得更强大的内心和更稳定的内核,在今后人生的道路上永远保持知行合一的勇气和魄力,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