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书单|21本新书,读懂经济、民生和科技

衷心书院 2025-03-11 08:35:20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2025年3月5日上午开幕,3月11日下午闭幕,会期7天。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于2025年3月4日下午3时在北京开幕,3月10日上午闭幕,会期6天。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十五五”规划将谋篇布局。

“两会”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的大事,看似遥不可及,其实离你我并不遥远。不管是国家大政方针,还是具体的措施规定,都可能影响每个人的生活。

我们特意甄选了下列中信出版的相关新书,帮助大家精准掌握时政动态。

解码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2025》

刘世锦 黄奇帆 等 著

朱克力 主编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怎么看、怎么干?

本书由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领衔解读,黄奇帆、黄汉权等知名经济学家执笔,从守正创新与改革发展、宏观经济与预期管理、提振消费与扩大内需、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对外开放与区域创新五大部分展开深入剖析,对当下经济发展的制度背景、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做出全面分析,读懂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精准把握当下及未来发展机遇。

《低空经济》

沈映春、赵雨涵 著

低空经济不仅从科幻照进了现实,更成为国家战略层面新的经济增长点。

围绕低空经济的理论基底、发展模式、政策法规出台、技术攻关、各先发国家以及我国先发地区和头部企业的经验、机遇与挑战、人才培养、未来蓝图等方面结合20余个案例,生动阐释了低空经济如何一步步从科幻照进现实,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成为新的经济蓝海。

《首发经济》

朱克力 刘典 著

在全球经济转型的浪潮中,首发经济异军突起,成为推动消费变革、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深度剖析首发经济的发展脉络、核心要素、运行规则与未来趋势,填补了国内首发经济系统性研究的空白。

首发经济从早期的首店探索,到成为涵盖多领域的综合性经济模式,背后是政策、市场与技术的协同发力。

《消费繁荣与中国未来》

滕泰 张海冰 著

当前,投资过剩、生产过剩、消费抑制,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的“顽疾”。从消费抑制到消费繁荣,是中国经济必须跨过去的一道坎。

本书是首部从不同维度全面探讨“消费繁荣”问题的著作,书中所提出的宏观消费压抑理论、财政政策转型理论、货币政策转型理论、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理论、民营经济促进消费、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如何创造新需求等,形成了一个促进消费繁荣的完整体系,为系统地推动中国消费繁荣,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研讨框架。

《关键理念》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著

好的理念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是什么?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点在哪里?如何应对中国经济的外部挑战?发展自主技术的重要原则有哪些?

本书汇聚林毅夫、郑永年、黄益平、姚洋、蔡昉等专家学者的深刻分析,从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双重维度展开探讨,透视中国经济的内在逻辑,抓住时代机遇。

《经济新动能》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著

面对外部压力加大、不确定性加剧的复杂形势,如何统筹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如何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持续推进高水平开放?如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本书收录林毅夫、黄奇帆、郑永年、姚洋、黄益平、蔡昉、陆铭等知名学者专家的深刻论述,分析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特点,结合数字经济、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企业出海等新技术、新趋势,详解当下的机遇与挑战,帮助读者理解、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洞察全球经济趋势

《出海战略》

马旭飞、封小韵 著

融合了经典的国际化理论与最新的中国企业实践,从中国企业出海的痛点、难点问题出发,梳理了大量真实案例和前沿研究,提出了系统框架和工具方法,并把数字化赋能企业出海策略贯穿其中。

作者在总结全球战略的三大悖论与三大创新之后,提出了新概念—“全球化新蓝海战略”,这是对出海全局的前瞻性洞察和分析。

有助于中国企业家形成系统的出海思维,掌握经营管理所必 备的底层逻辑和方法技能,为全球化的实践创新积蓄能量。

《大出海》

林雪萍 著

中国制造以前所未有的自觉和速度向全球流布。这是一次完全陌生、多少有点仓促的、大规模的出海。

作者林雪萍,20多年专注研究全球产业创新与供应链的资深专家,这一次,他带着田野调查的严谨,听取了100多家国内外工厂、200多位海外亲历者的倾诉和分析,重新思考:中国企业如何相对安全地“真出海”,以满足企业旺盛、溢出的需求。

解读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

林毅夫 等 著

王贤青 主编

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新”与“质”,准确把握其理论内涵与实践外延?

新质生产力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有哪些关联?

政策及金融服务又该如何支撑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本书收录了林毅夫等学者专家对中国经济的观察与思考,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定位与内涵,从战略支撑、产业支撑、金融支撑、基础支撑、目标引领等多个角度,对新质生产力这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进行解读,对经济回升向好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对数字经济、电动汽车和人工智能等热点领域进行研判,并为如何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在稳增长的同时促进经济转型提出参考路径。

《赋能新质生产力》

丁明磊、秦铮、石敏杰 著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演进逻辑和大国博弈的底层逻辑。

科技赋能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志,科技创新成为引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为形成新质生产力和引领未来科技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面向未来,我们要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坚持系统布局,坚持问题导向,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促进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科技创新力的耦合关联,为增强发展新动能、构筑经济发展新引擎、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支撑和引领。

科技赋能,创新驱动

《智能涌现》

张亚勤 著

三院院士,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级科学家、企业家张亚勤最新力作。AI时代最前沿的思考和探索:大模型、ChatGPT、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未来发展趋势,前瞻解读“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新科学、生命科学、物联网、绿色计算、具身智能、自动驾驶等。

《具身智能》

刘云浩 著

从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到认知智能,我们来到大模型时代或者人工智能时代了吗?如果我们此时此刻正身处这样的时代,那上一个是什么时代?这本书带我们穿透大模型的迷雾,见证智能进化史上最激进的转折:从符号主义的空中楼阁,到具身智能的落地生根;从困在数据茧房中的数字囚徒,到自由探索物理世界的"新物种"。

《科技创新的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著

洞悉颠覆性科技创新的全球发展动向及其催生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径,从升级壮大战新产业、制胜未来产业新赛道、提质转型传统产业三个维度,深入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读者全景展现全球科技竞争和中国产业发展新变局新机遇新赛道,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引航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和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工业强国贡献智慧。

《AI经济学》

中金研究院、中金公司研究部 著

从算力层、模型层、应用层三个维度,对 AI 相关经济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深入探讨本轮AI 进步的生产力特点及其对生产关系的冲击,围绕宏观含义、产业影响、治理挑战等问题,提供系统性、前瞻性、趋势性的经济分析。

《数字中国战略》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 编著

深刻剖析了中国在全球数字化转型中的创新实践与战略布局,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什么是数字中国、怎么建设数字中国,以及数字中国建设的实践之路。

明确了“数字中国”的基本概念、背景与意义、历史脉络、发展现状并勾勒了未来的发展蓝图,详细阐述了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布局、关键领域及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从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文化、数字生态文明、数字安全等多维度分析了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和具体举措。

未来趋势,民生发展

《新人口红利》

蔡昉 著

中国人口从2022年开始进入负增长阶段,以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4%为标志,中国已经进入国际上公认的中度老龄化阶段。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要求通过挖掘传统人口红利潜力和开启人才红利,加快培育新人口红利。

作者蔡昉基于对中国人口经济的长期研究,通过分析和判断当下最新人口变化的重要趋势性特征,阐释新人口红利的理念和内涵。以转换认识范式为前提,重新定义并着力培育新人口红利,论述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关键领域的着眼点和发力点。

《我的教育观》

丘成桐 著

本书是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的作品,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真诚给出面向未来的教育解决方案。

他从自己的家学渊源讲起,回顾了自己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年幼时候条件艰苦,仍坚持追求学问;遇到数学难题寂寞坚持,终于攻克难关,登上数学高峰;从哈佛退休后落叶归根,为中国基础科学教育培养领军人才。

在书中,他分享了追求学问时感受到的单纯的乐趣,体现了科学家对真理执著追求的精神。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学习数学的方法。针对从幼年时期的家庭教育,到中学、大学、研究生阶段的学校教育,都给出了真知灼见。

《教育新语》

[美] 萨尔曼·可汗 著

一部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如何变革教育,帮助家长和老师刷新教育思维和教育方法的作品。不仅回答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关心的“在人工智能时代应该教什么”和“如何有效学习”这两个核心问题,还提供了大量具体的应用案例。

《未来医疗》

贾格·辛 著

这是来自医疗科技前沿的全新观察。传感器和人工智能主导的数字化医疗转型,正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诊疗和健康管理方式。在全球大健康领域,这个趋势已经受到广泛关注。

书中展示了诸多前沿应用,这些应用关系到未来就医场景中的不同群体,为每个人提供价格合理、更可持续的个体化医疗服务。基于传感器和人工智能革命,未来医疗有望成为医疗科技领域新的增长极,打造一个以人为中心,让AI辅助看“病”、让医生专注看“人”的智能系统。

区域发展方案

《小县大城》

周立、罗建章 著

作者团队历时五年的实地调研,系统解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种独特的城镇化路径——小县大城,即空间体量较小,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通过独具特色的产业政策形成高水平的发展路径。

该研究从福建德化县等多个典型县域出发,详细揭示了这一模式的形成机制与发展逻辑,并在以下两个关键维度上总结了其实践创新: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机制以及地方特色的制度创新。

通过严谨的实证分析,展示了地方治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深度互动,以及制度创新如何孕育出新的社会活力。

《合肥有模式吗?》

刘志迎 等 著

网民为什么戏称合肥为“霸都”?合肥是“黑马城市”吗?为什么媒体总是将合肥发展经验称为“合肥模式”?那么,合肥有模式吗?

合肥从一个“三五”(5平方千米、5万人口、5家小企业)城市发展成为“新一线城市”和“长三角副中心城市”。

身居合肥、深谙合肥发展历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志迎教授带领团队,从时间、空间、城市、产业、科技、资本、人才、民生、生态、政策十个维度,分十章内容全面解读了“合肥发展”案例,系统地回答了媒体上关于合肥的各种“争论性评价”。

0 阅读:2

衷心书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