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万对60万,蒋介石为啥仍打不赢淮海决战?情报差到没眼看

凌瑶看趣事 2025-04-09 04:48:08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经过66天激战,华野和中野共歼敌55万余人,其中俘虏32万,毙伤17万,投诚和起义的6万多人。蒋介石对这场战略大决战寄予厚望,投入了80万重兵,还派出了杜聿明、黄百韬、胡琏和邱清泉等名将,结果仍然一败涂地。那么在兵力多出20万人的情况下,蒋介石为啥仍打不赢淮海决战呢?当时刘峙是80万国军的总指挥,后来他写了一本回忆录,总结了淮海决战失利的原因。

在刘峙总结的13条失利原因当中,绝大部分都是指责同僚为自己开脱的,真正说到点子上的只有两条。第一条是“各部队长个人之间,平时精神上有隔阂,战时不能有效协同,以致虽有大军,也难发挥最大合力。”简单来说就是参加淮海战役的国军各主要将领之间同床异梦。淮海战役刚开打,黄百韬兵团就被华野包围在了碾庄地区。为了给黄百韬解围,刘峙派出了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

邱清泉兵团是国军的重兵集团,美械装备,老兵也多,战斗力十分强悍,但在10纵的阻击下却寸步难行。其中原因除了10纵的英勇抗击之外,还在于邱清泉没有拼尽全力,他和黄百韬有矛盾,不愿意为了救他拼光自己赖以起家的第5军。豫东战役第三阶段,黄百韬被粟裕包围在了帝丘店,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关键时刻,邱清泉拍马赶到,将黄百韬救了出来,并迫使粟裕撤退。

战后黄百韬却被蒋介石授予了青天白日勋章,并升任重建的第7兵团司令官,邱清泉什么也没有捞到,由此他对黄百韬心生嫉恨。有了这个矛盾,他自然不愿意在碾庄战役中全力救援黄百韬了。除了邱清泉和黄百韬之外,胡琏和黄维之间也有矛盾。这二人都是陈诚土木系的干将,黄维是黄埔一期毕业,胡琏是黄埔四期毕业,在军中的资历,黄维比胡琏老很多。

淮海战役打响前,国军以第18军为骨干组建了第12兵团。18军的前身是整编第11师,胡琏长期担任该整编师的师长,因此12兵团组建后,他出任兵团司令官的呼声最高。但白崇禧看不惯胡琏,极力反对。蒋介石无奈之下,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把黄维推到了前台,出任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知道胡琏心中有气,特意找到他说自己这个司令官只是过渡一下,淮海决战打完后自己还回去继续办军校。

但胡琏并不领情,认为是黄维占了那个本来应该属于自己的司令官职务。为了报复黄维,他借口牙疼跑去了上海,致使12兵团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主心骨,最终在双堆集地区被中野包围。主要将领之间同床异梦,各怀鬼胎,虽然有80万重兵,却无法形成合力。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打不赢淮海决战也就不足为怪了。

刘峙第二条说到点子上的原因是“战区间协同不良,兵力转用欠灵活。”这一条主要指白崇禧。淮海战役打响前,蒋介石本意要白崇禧出任国军总指挥。一开始白崇禧答应了,但当蒋介石催促他到徐州上任时,白崇禧却反悔了,拒不上任。蒋介石无奈之下, 只得把刘峙推到了前台,并紧急把杜聿明从东北调到徐州来辅助。后来黄维兵团被中野包围在了双堆集,蒋介石手中已经无兵可调。

当时白崇禧是华中“剿总”总司令,手中还有不少兵力。如果他能在此时出兵增援淮海战场的话,将会给华野和中野带来不小的麻烦。蒋介石为了给黄维兵团解围,亲自给白崇禧打电话,让他出兵,但白崇禧硬是一兵一卒都不派。白崇禧有小诸葛之称,却连兔死狐悲的道理都不懂,手握重兵却不愿意协同作战,只想看蒋介石的笑话。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又焉能不败?

刘峙总结的淮海决战失利的13条原因当中,除了这两条说到了点子上之外,剩下的都是推卸责任和攻击同僚的。但实际上,蒋介石之所以在淮海决战中失利,刘峙应该是第一责任人。都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刘峙对自己的对手毫不了解,情报差到了没眼看。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说华野参加淮海战役的部队一共有五个兵团,第一兵团司令是叶飞,第二兵团司令是何以祥,第三兵团司令是韦国清,第四兵团司令是许世友,第5兵团司令是粟裕。

何以祥在华野的最高职务是3纵司令,从来没有担任过第二兵团的司令员,而且淮海战役打响前,他就因病去后方休养了,孙继先出任了3纵代司令。后来华野改编为三野,何以祥出任过第8兵团的参谋长。他不仅从来没有担任过华野的兵团司令,而且没有参加淮海战役。刘峙连这个最基本的情报都没有搞明白,情报工作已经差到了没眼看的地步。

而且刘峙列举的华野这5个兵团司令当中,叶飞的情况也是不准确的。当时叶飞是一纵的司令员兼政委,华野改编为三野后,他升任第10兵团司令。因此不管是在华野时期还是三野时期,叶飞从来都没有担任过第一兵团的司令员。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淮海战役这样的大决战,刘峙连自己对手最基本的情况都没有搞清楚,打了一个糊涂仗。蒋介石把80万国军交给这样的人来指挥,败的还真是一点都不冤。

0 阅读:33

凌瑶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