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药蛋”到DeepSeek的学与问

鹰瞳的世界 2025-03-11 21:47:15

南方的三月拂堤杨柳、草长莺飞,但在北方,风里还裹着碎雪,仗着自己尚有余威横冲直撞。

东北的街头,哪怕年早就过完,糖葫芦摊子依旧精神抖擞。玻璃柜里红艳艳的山楂,就像一串串还没熄灭的灯笼,但老饕们都知道,这时候最让人惦记的,不是山楂,而是旁边其貌不扬的“山药蛋”。灰扑扑的小圆球穿着晶亮的糖衣,咬开是糯中带韧的惊喜,一股柔暖直抵心尖。

南方的三月拂堤杨柳▲

几天前,一位南方友人告诉我向DeepSeek询问 山药蛋这个词,但是对“回答”不甚满意。其实我心里想,这和提问的方式有关吧!多问几次,从不同角度询问肯定结果不一样。

“山药蛋”对很多南方人来讲确实陌生,但在我生活的土地上,从小它就是不可或缺的陪伴。写完作业、放假时;逛个街、周末陪外祖母“扫”个菜市场,一颗颗山药蛋总能稳如泰山,接住你所有的心血来潮,也能勤勤恳恳,将这时间的年轮打磨得光润、绵长。

山药蛋▲

说到山药蛋应该大家都比较迷茫,这是个什么东西,不了解,不知道。

山药蛋其实就是山药根部的一个小小的、圆形的东西,有点像小的土豆,也被叫为洋芋。这名字听起来憨厚,实则是山药的珠芽,埋在土里攒足了淀粉,一出场就很百搭。北方人尤其爱用它炖汤、炖菜时当个“添头”,但最显山露水的,还是在糖葫芦的舞台上一枝独秀。据说起初是小商贩们用光了山楂,灵机一动把蒸软的山药蛋串成串,蘸糖挂出,没想到误打误撞竟大受欢迎,时至今日,都是东北、河北一带冬日甜品界的狠角色。

山药蛋串成串,蘸糖售卖▲

如果说山楂是酸酸甜甜的初恋,那山药蛋恐怕可比喻成忠心不二的老友。

别人用力吸睛,它轻巧藏拙。吃山楂,吃的那股糖衣脆皮下,呲溜溜酸的反差,可吃山药蛋,就像坐上了热炕头,不但没有一点突兀感,还能聊着、笑着,叙旧着,浑然不觉天色已晚。做这只糖葫芦,食材要蒸透,好的山药蛋外层微微起沙,内里却留有一丝劲道。咬下去脆壳“咔嚓”一声裂开,糯香的山药在口腔打滚,甜得和气,嚼得带劲,反而衬出一股朴实的粮食香,扎扎实实,在吐着圈的哈气中,一口一个,停不下手。

甜得和气,嚼得带劲▲

最后笔者还给南方的友人解释了山药蛋、山药、土豆的区别。

山药蛋是土壤外部的表面,和地下物体的营养成分相同的。无论是在哪方面,山药蛋和山药是一样的,山药蛋的外形和小型的土豆是差不多的,只不过是山药蛋和土豆是两种不一样的东西。因为山药蛋是不会产生任何毒素的,可是土豆放久了,特别是长芽以后的土豆是会长出一些芽的,这些芽会产生毒素的,所以说长芽了的土豆是不能吃的。

菜市场的山药▲

山药蛋的功效会比土豆的多很多。

特别是山药蛋有很强的药用功效,是很好的健胃健脾的一种食物,对于糖尿病人也是很有好处的,而土豆只是一种食物功能而已,没有什么药用功效。可以用来做菜吃给人们提供大量的营养而已。山药和山药蛋都是特别不错的,可是处理起来会有点麻烦,做山药和山药蛋的时候要尽快处理,不要让他们去皮后在空气中放太久,去皮后应该马上放进清水中泡着,避免氧化。同时山药和山药蛋可能对有些有过敏的人造成痒等不透,我们在做山药和山药蛋的时候,可以选择带上手套,这样就可以避免直接和手接触了。

友人听完我上面的讲解,说解释的比DeepSeek清楚多了。

土豆和“山药蛋”区别还是很大的▲

年初以来,DeepSeek掀起的新一轮人工智能大模型热度持续升温。

很多人在摸索探究中蓦然发现,AI能否生成高质量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的提问是否有价值。在当下人工智能已经能够提供日臻完美、无懈可击的答案之时,“人类智能”却面临着新的挑战──它会答,你会问吗?

其实,我们每个人小时候几乎都经历过“十万个为什么”的阶段,不断地提问、解答、追问,是我们对这个世界逐渐建立认知的过程。但进入传统教育体系之后,这种好奇心和探究力却慢慢被消解了。很多学校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有余而“问”不足。

DeepSeek掀起人工智能热度升温▲

所谓“学问”,其底层逻辑应当是“学以问为上”。

爱因斯坦就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好问题可以引导我们打破常规思维,拓宽视野格局。做到“学”中生“问”,“思”中善“问”,才能带领我们通往无尽的思考之地,开启更多的智慧之门。

爱因斯坦画像▲

不过,很多时候我们缺乏的并非提问的能力,而往往是提问的勇气。

或许是囿于“面子”文化、社交规则和集体氛围,大多数人都奉行“沉默是金”,而那些敢于提出问题的“孤勇者”,反而被视作另类的“刺头”,甚至有时候会沦为“背锅侠”。

“沉默是金”,否则会挨打▲

我们都知道一个故事,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

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

《梦溪笔谈》的作者北宋科学家沈括。他小时侯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母亲,回答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母亲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科学笔记巨著《梦溪笔谈》▲

从两千多年前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天问》,到哥伦布新大陆的发现,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发现和创新都源于对问题的思考和验证,进而推动了人们探索世界的动力与野心。

在当下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我们更应创设鼓励提问的环境和包容开放的氛围,让学问的火花在问题的碰撞中迸发出更加绚丽的光芒。唯其如此,才会有更多创新者以问题意识穿透迷雾、破茧成蝶,在科技“无人区”开辟出更多更广的新路。

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天问》▲

学会使用DeepSeek很重要,提出好的问题更重要。

《咏人工智能▪七律》——佚名

科技前沿智慧呈,智能领域绽华英。

数据分析深如海,算法推演妙若睛。

服务千家随指令,创新万世应时情。

未来发展无穷尽,引领潮流举世惊。

0 阅读:6

鹰瞳的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