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本文为虚构内容,文中出现的人名、地名、或所涉及的其它方面,均与现实无关(不含任何隐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你见过最“抠门”的人,有多抠?
是去吃火锅,会打包小料带走?还是去超市买完东西,会把购物袋攒起来?跟下面这位女子相比,这些“抠门”,都算得上小巫见大巫。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凯特,是一名居住在美国的日裔女子,她的“抠门”方式,一定会令你大跌眼镜,大呼离谱。
凯特每天会找垃圾箱,从垃圾里捡饭吃;还会把别人用过的厕纸捡回家,晒干了自己用;甚至在美国生活了20多年,凯特别说新衣服,连一件新内衣都没买过。
看到这里,你一定以为她是个住在贫民窟里的乞丐。但实际上,她是一名薪资丰厚的注册会计师。
即便在纽约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她也靠自己的工资,全款买下了一套豪华公寓。
这就更令人不解了:为何薪资丰厚的她,会每天过着乞丐一样的生活?这是一种习惯,还是某种癖好?
“抠门”能有多极端
2019年,美国最大的电视台TLC专门为凯特拍了一部纪录片,详细介绍她的生活习惯,这部纪录片名为《超级吝啬鬼》(Extreme Cheapskates)。
片中展现的凯特的日常生活,让无数美国观众惊呼:“这样的日子,她怎么过得下去!”
凯特的生活,究竟有多不可思议?这样说吧,生活在纽约这样一座消费极高的大城市,凯特的衣食住行,却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全免费”的。
都说“民以食为天”,对于最重要的吃饭问题,凯特的解决方案就一个字:“捡”。
没错,凯特每天吃的东西,都是从垃圾箱里捡来的。但凯特还是有点追求,并不是所有的垃圾箱中的食物她都会去捡,她捡吃的,会尽量从纽约那些高档餐厅屋后的垃圾箱里捡。
但她并不是每天都能如愿,有时候在高档餐厅垃圾桶找不到吃的,她也只能光顾一些普通的垃圾桶。
有时候,凯特的运气还比较好,能捡到一些比较完好、甚至没拆封的食物。有时候,她还会把一些食物带回家保存起来,或者用来招待朋友。
而在穿着方面,凯特更是极尽“抠门”,从不买新衣服。在节目录制的2019年,凯特最近买的一件衣服居然是在1998年买的。
二十几年间,别说一件衣服,就连内衣,凯特也未曾买过一件新的。
但凯特说,自己的这些陈旧、带着破洞和补丁的衣服,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只要穿着这些衣服,我去餐厅垃圾桶捡食物的时候,就不会被保安赶出去了。”
出行方面,凯特的活动范围,基本就是从家里到公司,两点一线,顶多顺路去找找有食物的垃圾桶。她每天花在出行上的钱,只有一张地铁票,至于汽车,凯特根本不会乘坐。
可凯特毕竟住在大城市,并且有着一份相当体面的工作。若是像流浪汉一样,浑身臭味、蓬头垢面,恐怕也是不行的。
但是凯特在个人卫生方面,却做得非常好。难道即便抠门如凯特,也会把钱花在个人卫生、清洁护理上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对于生活卫生用品,凯特更是有着自己的“小妙招”。
在美国,经常会有一些护肤品、卫生用品公司会派发调查问卷,同时还会赠送给填问卷的人一些“试用装”,也就是国内常说的“小样”。
凯特平时就靠着这些调查问卷,获取各种各样的“小样”。靠着这种“薅羊毛”行为,凯特家中的洗护用品异常齐全:洗发水、沐浴露、牙刷牙线、漱口水,甚至男士剃须刀都有。
说到个人卫生,现代社会最离不开的一样东西,恐怕就是卫生纸了。而凯特的卫生纸来源,普通人连想都想不到。
如果说,凯特将商场的卫生间的纸带回家用,还尚且可以理解。那凯特把卫生间里别人擦过手的卫生纸带回家,洗净、晾干,接着用,恐怕会让大多数人直呼“恶心”了。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凯特说,自己为了节约上厕所时的用纸量,会在擦之前先用肥皂洗干净。看到这里,不少观众表示看不下去了,称她的节约方式“令人发指”。
明明不缺钱的凯特,为什么过得这么“抠门”呢?在这背后,其实另有隐情。
“抠门”是怎么养成的
凯特的“抠门”习惯,实际上要溯源到她不幸的童年生活。
她的童年并不幸福,出生在日本的一个贫困家庭里,凯特的人生称得上是“天崩开局”。虽然家境贫寒,但如果能拥有一丝母爱,那她的童年可能也不算太坏。
但凯特的母亲也并不爱她,凯特说,从小的时候,重男轻女的母亲就一直贬低、责骂自己,在母亲眼里,凯特就是一个“累赘”。
这种糟糕的原生家庭状况,给凯特造成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心里阴影。对学生时期的凯特来说,学习既是唯一的出路,也是她用来斩断原生家庭的枷锁、获得自由的唯一武器。
出于逃离原生家庭的渴望,还有对金钱的向往,凯特发奋读书,终于考上了名牌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了业。
毕业之后,凯特远渡重洋,靠着自己的高学历,在纽约的大公司找到了一份会计工作。公司的待遇十分优渥,凯特觉得自己终于逃脱了贫困,也渐渐适应了纽约快节奏、高消费的生活。
可不久之后,凯特又一次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她被裁员了。
2008年,美国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大批公司纷纷裁员,凯特所在的大公司也不例外。而作为会计的凯特,不出意外地也被无情地裁掉了。
在这之前,凯特从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会发生如此之大的变故。没有多少积蓄的凯特,只能像其他失业者一样流落街头,艰难地维持生计。
后来,凯特又找到了工作,但经历过一次失业的她,从此开始了她的“节俭”生涯。她开始“断舍离”,开始了“节衣缩食”。而她最先砍掉的花销,便是在吃饭这件事上。
凯特发现,在纽约生活,饮食上的开支实在是太大了。于是她不再去餐厅,而是自己在家里做饭。这时,她的“节俭”还没有那么极端。
直到有一次,她偶然看到一家高级餐厅的清洁人员,将一盘没怎么动过的食物倒进了门外的垃圾桶。
凯特一下子被触动了,从此开始了她“捡垃圾吃”的生活。
在这之后,凯特的“抠门”行动越发夸张。尽管别人经常对她的行为表示不理解,但凯特说:“我随时有再次失业的可能,在我人生的每一分钟,我都可能被社会‘解雇’”。
凯特的节俭行为也给她带来了回报,比如在2010年,凯特就靠自己的工资全款买下了在纽约的这套房子。尽管花钱的时候心疼,但她也不用为房贷感到发愁了。
尽管如此,凯特的行为,仍然难以被大多数人所理解。虽然纽约的全款房子令人羡慕,但人们表示:“我宁可露宿街头,也不愿意过凯特那样的生活。”
结语
其实凯特并非个例,在美国,奉行这种“极致节俭”的人,早已成为一个群体。
像凯特一样,他们也是每天翻垃圾箱找东西吃、从不买新衣服、到处搜刮“小样”。而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像凯特一样,有着十分体面的工作。
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有着深刻的童年创伤,并且都是当年美国“经济危机”的受害者。
童年的创伤,是每个人灵魂深处最难以磨灭的伤痛;时代的悲哀,也给无数“牺牲者”留下了铭刻在心的恐惧。
无论支持与否,选择这种“极端”生活方式的人们,也并没有对他人、社会造成危害。对于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尽管难以理解,我们也应当保持尊重。
至少对于经历过伤痛的他们来讲,我们的言语,不应成为再次伤害他们心灵的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