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我们先来了解本章的字面意思。
执大象,天下往。这句话怎么来理解呢?就是依道的大象来执掌民生的君主,天下人之所归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这是什么意思呢?循道而来的人,归往而互不伤害,那么,这里的生活就会很安定、平静和祥和。
乐与饵,过客止。优美动听的音乐和可口的美食,会让路过的客人暂时停下脚步,但是这些人终究会离去。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而道从我们嘴里说出来,它是淡而无味,看又看不见,听又听不清,用他的时候呢,却又用不完。
了解完字面意思,我们来深入探讨本章《道德经》有哪些深意,能给到我们哪些启示,提升我们哪些方面的认知,以及哪些方面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去运用。
本章有个很难理解的地方,就是执大象。我们把它理解成遵循自然规律的君主,或者执守大道,没有问题。直接用大道不行吗?为什么是大象呢?
“象”这个字在我们中华文化中占据的位置,仅次于道。为什么那么重要?“象”跟《易经》有关,跟我们的认知和对世界的理解有关。
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古代有本书叫《易经》,《易经》是上古三大奇书之一,是诸经之首,阐述的是天地世间万象变化。远古时期的人们“观象授时”,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古人经常讲,我夜观天象,然后发现一些不得了的变化,比如汉朝要变天,哪一个皇帝要驾崩。春秋战国时期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实,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
《易经》包括三部易书,《周易》是其中一部。《周易》相传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时候,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易”。“卦辞”和“爻辞”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周文王姬昌。文王曾被纣王囚居羑里七年,根据伏羲氏画的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写下了“卦辞”和“爻辞”,民间称为“文王神课”。《周易》中有《象传》,是据卦象和爻象以立说。据卦象立说的部分称为大象,据爻象立说的部分称为小象。
《系辞下》中写道,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的实质就是象,所谓象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取象。
一个孩子出生,这个时候叫做一元既始,万象更新,因为对于这个刚出生的人来说,这个世界所有的映象都是新的,没见过。
这个孩子必须要发生认知,不断地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映象,来叠加标记,以促使自己对感官所接受到的映象有充分的理解。
我们感官接受到的叫映象,叠加标记的那个象就叫做印象,指的是带有理解标签的象。
我要给这个象赋予意义,贴上标签,这就是我们思维的核心。这个就叫做我对这个东西的理解,它是什么东西,它是干什么用的,它跟其他的象之间是怎么连接的,这个就叫关系了。
主观思维当中的印象运用在客观世界当中,就产生了第三种象,叫做应象,应用之象。从映现之象到应用之象,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就变成了一个人思维的过程。
其中关键点是就是第一个,映现之象,需要尽可能地客观、全面。印记之象需要尽可能地广泛、深入,而应用之象,需要尽可能地精细、准确。
也正是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面有这三层象,所以我们才能理解跟认知这个世界。
有了像,我们就可以进行象比。我们经常发生遗忘的现象,这就是当我们需要启动主动思维时,必须要有映现之像发生,主动思维会在从动思维中提取相关联的印记之像来进行像比,从而给后进入的映现之像加上归类标签。这样,我们的像才不会乱,方便从动思维在主动思维启动后,快速地将相关印记之像调取出来,供给主动来进行思维。
鬼谷子讲,想要了解别人,变象比,必有反辞。想要让别人敞开心扉,象而比之,以牧其辞。
天下万物纷繁变化,圣人设卦观象,谨言慎行,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不该动,都是有规律可循。
那么,执大象,天下往。又可以这样去理解,人们大脑中有幸福生活的像,这就有了目标,有像就有追求。但是每个人的幸福生活的像又不一样,网络上过去流行一种说法,“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做事的人,只有大象无形的人,包罗万象,才能满足所有人的幸福。
关于“象”,想要更深入了解,请观看智学老师情境思维理论的视频。
《周易》六十四卦(大象)的后半部分都是君子以、先王以,后以、大人以、上以的句式。由卦象引发出修身治国的告诫和议论。
所以,能够执大象的人,是尧、舜、禹、文王这类的有德君王。
老子的时代周朝式微,诸侯争霸,百姓苦不堪言。越是在这个时代的人越怀念尧舜,怀念周文王,孔子赞叹:“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又是图书馆馆长,对《易经》和《周易》这么重要的书不可能不了解,甚至可以说研究得很通透,对文王事迹的了解也是刻在骨子里的。所以,他对周文王的向往,把周文王时代西歧的人才济济,繁荣昌盛也写在了《道德经》中。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而执大象,就是依道行事的诸侯,他管理的地方,都是天下向往的地方。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不同的价值观会吸引不同的人。但是,乐与饵,过客止。外在的事物很容易吸引人们,音乐和美食,有多少人能抵抗得住诱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样的人是很浅的。
庄子讲了,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如果有人说,我这一辈子,好吃的都吃过了,好玩的都玩过了,好看的都看过了,够本了。听到这样的话,你就知道,这个人是一个只有感官没有思想的人。像这样的人,道在他的身上表现的就很浅显,你一下子就能看得出来,那就是唯利是图。
相比较乐与饵,“道”呢,说它的时候,没有什么意思,看它的时候,看不清楚,听它的时候,听不见什么,用它的时候,又用不完。这么个东西,把人都搞糊涂了。
但是,美食、动听的音乐,只会让人暂时停下脚步。当人们学会用道的时候,才会天下归心,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