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是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基层科技推广工作30多年,现在退休了,每当回想起那些坚守与奉献,心情总是感觉很欣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254124377e01ef4776a1b40acbeabbb.jpg)
我出生在五十年代后期的山区大县。高中毕业后,我回乡当了一名地球修理工。三年后的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命运的转机来临,以优异成绩考取湖南农大淡水养殖专业。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f12c2239bba56168ed622214a7e27f7.jpg)
毕业后,分配到了我的老家山区大县农牧渔业部门工作,从此开始了农业水产技术推广之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b954716ff97c444c08eac6b40fcddf2.jpg)
虽是山区县,但这里的水面资源十分丰富,全县共有山塘和小型水库等小水面 38000 多亩,还有超大型柘溪水库水面 10 万亩,可每年的鲜鱼产量却只有 9700 多担。当时农村经济支柱主要是农、林、牧、副、渔五项,渔业却成了可有可无的“老五”。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cf42ad4d1d6e49425a9cb775124cb98.jpg)
面对如此局面,我深感责任重大。便和同事们编辑了《池塘养鱼实用技术手册》,发放到水面承包户手中。不仅如此,我们还深入实地讲解,帮助农户引进良种和鱼病防治药品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4eef571ac48519e27c720ee882e76f4.jpg)
功夫不负有心人,农民的养鱼积极性大大提高。从 1981 年到 1991 年,十年间养鱼事业开始起步,全县水面利用率从 30%提升到了 80%,鲜鱼产量从不足 1 万担猛增到 5 万担,彻底改变了山区“吃鱼一不怕苦二不怕屎”的尴尬状况。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56440c739d1615d047781121fe72911.jpg)
后来,陆续编辑了《稻田养鱼推广技术》《柘溪水库拦网网箱养鱼技术》等资料。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91c540aefd10f64582d1e3f19628158.jpg)
在各级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进一步开展了稻田养鱼和柘溪水库拦网网箱养鱼。到 2000 年,全县鲜鱼产量已达到 30万担,渔业成为了全县的支柱产业。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68b2e1bdd42734554903e3e3c47053c.jpg)
回顾往昔,曾经经历过的酸、甜、苦、辣,熬夜编书和汗水挥洒,如今都成了幸福的回忆,想想都觉得有成就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d5f4ec0f44d03a701a0cb21184179be.jpg)
我不但获得了上级的认可,养鱼户的口碑,还收获了科技进步、技术推广、农业丰收等三十多项荣誉证书,还获得政府部门记功嘉奖 6次,在一九九二年晋升为全县第一名水产工程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2366c49d371adda45ff904cd45d3642.jpg)
在基层科技推广的道路上,能将自己的专业特长应用于实际,为老百姓增加收入,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