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报表“瘦身”给实干“撑腰”基层减负赋能再出发

一个于字 2025-04-27 13:49:11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感知民情的“最前沿哨所”。为避免“迎检报表堆成山、考核任务压弯腰”的现象,应积极破解形式主义顽疾,需以“减负”破除枷锁,用“赋能”激活动能,让基层干部从“疲于应付”转向“轻装实干”,真正为群众办实事、为发展谋实效。

一、从“迎检报表”到“服务报表”,减负先减“无用功”。

基层干部困于“文山会海”,根源在于考核过度依赖报表留痕、任务层层加码。重复填表、多头报送挤占了走村入户的时间,过度迎检、空转台账消磨了干事创业的热情。减负的关键在于向冗余事务“亮剑”:压缩文件篇幅,推行“多会合一”,用“无会日”腾出实干空间;清理“僵尸指标”,合并交叉考核,以实绩替代“材料论英雄”;严控责任转嫁,明确权责清单,杜绝上级部门“甩锅式问责”。唯有砍掉形式主义的“虚花”,才能结出服务群众的“实果”。

二、从“被动答题”到“主动破题”,赋能需补“能力课”。

减负不是减责,更不是降低标准,松绑更需强筋健骨。部分基层干部面临数字化转型“跟不上”、产业发展“摸不准”、矛盾调解“说不透”的困境,空有热情却缺方法。赋能需紧扣实际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围绕乡村治理、应急处突等短板定制课程,培养“全科型”干部;搭建数字平台,整合政务APP功能,用“数据跑腿”替代“群众跑路”;推动资源下沉,将政策、技术、资金精准输送到一线。通过“减负+赋能”双轮驱动,让干部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作为”。

三、从“层层加码”到“层层减压”,长效须织“制度网”。

减负赋能易陷入“整治—反弹—再整治”的循环,症结在于权责不清、机制缺位。若上级部门“只放任务不放权”,基层难免“小马拉大车”;若考核评价“唯痕不唯实”,形式主义必然卷土重来。根治顽疾需制度护航:建立“双向评价”机制,让基层反向监督上级决策科学性;完善“吹哨报到”体系,确保乡镇“哨声”一响,部门协同响应;固化权责清单,明确县乡职责边界,防止任务“无限加码”。用制度刚性约束,为基层治理筑牢“防火墙”。

轻装上阵,方能致远。为基层减负赋能,本质是向治理效能要答案。减掉的是冗余事务,激活的是实干热情;破除的是形式枷锁,筑牢的是民心根基。唯有以钉钉子精神压实责任,以系统性思维优化机制,才能让基层干部心无旁骛“挑担子”、甩开膀子“闯路子”,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留下坚实脚印。这项工作,容不得“一阵风”,必须咬定目标、久久为功。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