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为啥一言不合就尬舞?

看度时政资讯站 2024-07-13 14:06:46

遥远的音符、熟悉的舞步,印度电影到底为啥一言不合就尬舞?

一言不合就尬舞

印度电影的含舞量,和韩国人脱口而出“西八”,日本人条件反射鞠躬,以及你和朋友聊天记录中的“哈哈哈哈哈哈”一样频繁。

现实题材,洗澡蹲坑跳、考试前跳,看个书也要跳。

史诗题材,打了胜仗更得跳。

只要冠上“印度”之名,管你一级二级三级片,都要来段舞蹈。

前一秒刚断绝关系的母子、分手的情侣、抓小偷的警察,因为一场歌舞,瞬间你侬我侬、和谐相处。

没有什么是跳舞不能解决的。

《三傻大闹宝莱坞》跳舞

1931年,印度第一部有声电影《阿拉姆•阿拉》,用了10首歌和大量舞蹈场面。

前者的欢迎程度,让1932年影片《因陀罗的宫殿》放手一搏,一口气用了70首歌曲,在歌舞的夹缝里,偶尔推进一下剧情,观众在电影院看了一场MV。

1947年印度独立后,电影产业摸索出了“三三三”模式,3小时的电影时长,穿插至少3首歌曲和3段舞蹈,中间还会贴心留出十分钟的休息时间。

只要符合这个公式,印度老百姓都会买账。

这种标签化的片子,被称为“马萨拉”电影,意思就是“咖喱”,精髓是混搭。

《阿拉姆•阿拉》

不管是什么类型片,必须有歌舞助阵。

比如《枪林弹雨中的爱情》,被称为印度版《罗密欧与朱丽叶》,讲述了两个世仇家族的一对男女,从相爱到私奔的故事。

明明是个悲剧,硬是给加了一段歌舞。

璀璨的布景、鲜艳的服装、狗血的剧情,悲剧瞬间变喜剧。

《枪林弹雨中的爱情》

电影《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来自巴基斯坦的小萝莉,刚下火车到印度,就欣赏了一场印式大型歌舞秀。

为了展现印度特色,导演斥巨资,搞来100辆装满花瓣和红粉的卡车,让演员在跳舞时肆意挥洒。

参与跳舞的几百名群演,也是各个艺术团的实力舞者。

这一场舞跳下来,可是让巴基斯坦小女孩,领略到了什么叫“印式排面”。

当其他国家电影和国际接轨,迎合西方喜好,冲击奥斯卡大奖时,只有三哥保持着一贯的尬舞和神曲,誓死保卫专属他们的印式特色。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没什么是跳舞不能解决的

那印度电影为啥一言不合就蹦迪呢?

有人说,三哥爱跳舞是因为信奉湿婆神,他是舞蹈的化身,会跳108种舞,能通过舞姿掌控世界轮回秩序。

作为全民信教的国家,印度人对湿婆的崇拜,转移到了对歌舞热爱,电影里面动不动跳个舞也就不奇怪了。

印度和我国一样,是个人口大国,而电影又是一个非常需要“人口红利”的产业。

这点咱们深有体会,动不动就几十亿的中国影片,让隔壁只有5000万人口的韩国都馋哭了!

印度目前有14.17亿人,超越我们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但同时,印度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盲人口过亿的国家。

2022年,印度文盲率高达40%左右,印度高中女生的毕业率仅有33%,全球垫底。

这里的文盲,指的是无法阅读信息、不会填写表格,甚至去饭店吃饭看不懂菜单。

观众都是文盲,文化水平低,还不识字,语言分割问题又严重。

印度有1600多种方言,货币上印有17种语言,方言更是数不胜数,在这种环境下,想看懂电影很不容易。

印度货币上的语言

那电影产业想多赚钱咋办?

只能加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歌舞场面了。

歌舞可以跨越文化层次、传递感情,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印度人来说,他们更喜欢看美女帅哥跳舞,而不是长篇大论的复杂剧情。

印度电影诞生之初,没什么资本扶持,殖民者更是瞧不上,电影创作只能靠民间力量折腾,这就决定了印度电影非常市场化、平民化,有宗教加持和大众化的歌舞,成为电影创造的首选。

宝莱坞特色歌舞

一般电影时长是1个多小时,而印度电影动辄就是3小时。

本来2小时就能讲清的事,非要花3小时,那就只能剧情不够,跳舞来凑了。

在生活水平不高的普通人看来,与其待在空调暖气都没有的家里,不如花个小钱,去电影院吹3小时的空调,顺便还能跟着电影中的演员,一起dance。

0 阅读:3

看度时政资讯站

简介:社会民生热点及时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