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脱壳期管理,水体溶氧控制,长江中下游养殖,规格整齐有保障
小龙虾在咱们长江中下游地区可是很厉害的角色。这小龙虾啊,长得浑身红彤彤的,钳子很有力。它可是很多餐桌上的美味,在南京的小龙虾街,每到夏天那可是一天能吃好几吨呢。而且它的养殖效益也相当不错,一只虾苗养个两三个月到三个月左右,要是管理得好,能长到合适的规格卖个好价钱。
咱先说说小龙虾养殖的痛点。就拿养殖场的养殖来说吧,很多人反映小龙虾老是长不大或者生长不整齐。我自己就见过一个养殖户,他在湖北那边养小龙虾。养了一两年了,总是没个好收成。他跟我说,他不知道怎么管理小龙虾脱壳期,也不知道怎么控制水体溶氧。有时候看着虾脱壳挺正常的,可就是蜕完壳虾不健康,或者干脆蜕壳的时候就死了不少。这可把他愁坏了,一年到头忙下来,没赚到啥钱。
那小龙虾脱壳期为啥这么关键呢?小龙虾整个生长过程里,大概每过两到三个月都会脱壳一次。每次脱壳对它来说就像重新活一次一样,是它由小变大长粗的关键阶段。要是脱壳期保护不好,虾就容易夭折或者发育不良。比如说,在江西,有的养殖户发现,到了虾脱壳的时候,如果天气突然变凉或者变热,虾壳就脱得不利索,虾的死亡率就往上蹿。
这水体溶氧呢,也是重中之重。像在江苏这一片,有养殖户网友分享说,以前他就没太在意水体溶氧,结果到了夏天气温升高的时候,小龙虾就容易浮头,还老是生病。其实啊,水温升高的时候,虾的新陈代谢加快,这时候就需要更多的氧气。要是溶氧不足,虾就没办法好好生活。就像那种小小的池塘,如果里面种的绿植光合作用不强,氧气就不够。像绿萝,在这种小池塘边种,光合作用有限,因为白天光照时间短,温度又高,而且它在水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能力也比较弱。再比如说铜钱草,它的根在水里生长,吸收水中营养多,释放氧气也不是太多。但是水葫芦就不一样,它繁殖能力强,在水面上大面积的绿植,对增加水体溶氧有好处,它能快速吸收水里多余的养分释放氧气,在夏季高温缺氧的时候能救不少虾。还有睡莲,它在晚上也不怎么消耗氧气,还能白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薄荷呢,它在岸边能调节周围小气候,它的枝叶有特殊的结构能让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补充气态水,间接调节溶氧。如果把薄荷种在池塘边靠近水面的位置,不仅能美化还能改善溶氧环境。还有狐尾藻,这种绿植在水底扎根,能大量吸收水体中的无机磷,减少水体营养过剩引起的富营养化,藻类爆发,因为富营养化和藻类爆发的时候溶氧会忽高忽低不稳定,狐尾藻能稳定水体溶氧。
长江中下游啊,这地方水网密布的,地形平坦开阔得很。这种地形啊,就特别适合养小龙虾。而且这里的气候也挺适合小龙虾生长的,温度湿度啥的都挺合适。但是呢,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讲究。像在北方的一些散养区域,水质可能没有我们这儿的这么肥,所以养殖的时候,就得更加注意水质的调控。比如说,有的北方的养殖户,他就得时不时地去换水,不然小龙虾容易因为水质过瘦而长得不好。而在我们南方的湿热环境里,水质变化特别快,得随时监测,不然小龙虾容易得病。
到了脱壳期,虾的活动量变小,摄食能力也下降。这个时候要是水体溶氧还不好,虾就会陷入一个很糟糕的境地——缺壳病。就是虾壳老是不长,或者长出来的壳硬邦邦的,根本不正常。而且啊,在长江中下游这一带,如果养殖密度太大了,到了脱壳期,虾之间的空间就不够,它们抢夺氧气和食物都抢不过来,这就会影响它们蜕壳的速度和顺利程度。
我记得有一个长江中下游的养殖场,规模不算特别大,但是管理得还挺精细的。这个养殖场的老板啊,特别注重小龙虾脱壳期的管理和水体溶氧控制。他在夏天高温的时候,除了种了很多适合当地的绿植来调节溶氧,还特别注重水质的检测和调节。他经常给池塘换水,而且换水的量和频率都把握得特别好。在这个养殖场里,小龙虾生长的就很健康,规格都很整齐。基本上到了一定时间,捕上来就能直接出售,成活率特别高。但是啊,有些养殖户就没有这么细致的管理,结果小龙虾的存活率就一直上不去,养殖效益也就上不去。这南北差异在这里就体现了出来,在南方的山区养殖,由于水源多但是昼夜温差大,在养殖时需要更好地关注水温控制以及养殖密度和溶氧的配合,要不然也会影响养殖效益。北方虽然养殖小龙虾晚几年,但是养殖户们也通过多学习借鉴南方经验,再结合北方当地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了自己的养殖方式。
咱们在养殖小龙虾的时候,还得根据不同的季节来做不同的管理。像春天的时候啊,小龙虾开始繁殖了,这个时候的水体溶氧就得足够,不然会影响虾苗的存活率。秋天呢,温度慢慢下降了,小龙虾的活动也跟着变少了,这个时候虽然不需要像夏天那样天天盯着溶氧,但也得时不时关注一下。特别是到了深秋,如果溶氧不足,虾可能还没到冬眠的时候就冻死了。
这里还有个事儿值得说道说道。在长江中下游这一片儿,有些养殖户在养殖小龙虾的时候,还搞起了套养。比如说,在小龙虾池子里养一些鱼啊、螺蛳啊。这样搭配着来,既能提高水体的利用率,又能互相调节水质。不过这也有讲究,鱼和虾得挑合适的品种,数量也得合适。要是鱼种选得不好,或者数量太多了,就会和虾抢夺食物和空间,这对虾的生长也不利。
咱再说说这水体溶氧的事儿。除了种绿植能让水体溶氧变多,咱们还得注意其他的地方。比如说,在夏天,天气热的时候,水体表层的溶氧比较多,但是深水处溶氧少。这就需要咱们想办法让水体里的水动起来。像有的养殖户,他就会在池塘里安装一些增氧设备,比如曝气机。这曝气机一开啊,水就被搅和起来了,深水处的氧气就被带到了表层,表层过量的氧气又能匀到深水区,这样整个水体的溶氧量就均匀了。还有一些养殖户,会在池塘边种一些垂杨柳。这杨柳啊,它不仅好看,它掉在水里的枝条还能给水里带来一些氧气呢。而且杨柳遮阴了部分水面,降低了水温,减缓了水体微生物和植物的呼吸产生的消耗氧气的量。
在长江中下游这边,小龙虾养殖其实也有一些传统的经验。比如说,以前的一些养殖户,他们靠的是多年的经验来判断什么时候给虾施肥,什么时候换水。但是呢,这些经验在现在可能就不太够用了。因为现在环境变化大,养殖密度也和以前不一样了。比如说,以前可能一亩地就养个几百斤虾,现在有的养殖户想提高产量,一亩地要养上千斤虾,这时候老的经验就不一定能行得通了。所以啊,现在的养殖户既要学习老的经验,又要学习新的科学养殖方法。
说到小龙虾脱壳期,这真的是个很关键的时候。在这个时候,虾的身体很脆弱。如果这个时候水体溶氧不足,虾脱壳就会不顺利。我认识一个安徽的养殖户,他就跟我说过,在小龙虾脱壳期,他会提前几天就开始检测水体溶氧。一旦发现溶氧不够,就马上采取措施。他还说,他发现如果在脱壳期给虾投喂一些富含钙和磷的食物,虾壳就会长得更好。他说他在网上看到一些资料,虾壳的主要成分就是钙和磷,补充这些元素就像是给虾盖房子打地基一样重要。但是北方有些养殖户反馈说,当地一些水源矿物质含量和南方不同,所以投喂量的调整需要更谨慎地结合当地水和虾的实际情况,不然容易造成虾体内矿物质超标等问题。
我们长江中下游的小龙虾养殖啊,和其他地方还真有点不一样。这里有自己独特的小龙虾品种,而且这个地方的虾生长速度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和其他地区不同。比如说,江苏的某个小镇养殖出来的小龙虾,肉质特别鲜美,但是对水质的要求就比较高。这就要求养殖户在养殖的时候,对水质的控制得更加精细。而湖北的一些地区,水源比较丰富,但是温度变化比较大,尤其是在春秋季节,养殖户就得根据温度来合理调整养殖密度。
在小龙虾养殖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预防疾病。尤其是到了虾的脱壳期,虾的身体免疫力比较低,这个时候就更容易生病。比如说,在浙江的一片养殖场,曾经就发生过虾在脱壳期大量生病死亡的情况。后来养殖户找了专家来看,才知道原来是水体里有病菌,而且溶氧不足。这两者结合起来,就给了病菌可乘之机。这个养殖户就赶紧改进了水质,增加了溶氧设备,还投喂了一些药饵,这才把虾救回来。
这里还有个事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我们长江中下游这一带啊,小龙虾的生长速度和水质的关系也很大。就拿湖北的一些渔村来说,如果村子附近的水质受到污染,小龙虾就会长得又小又慢。所以啊,保护水源,控制污染,对我们小龙虾养殖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从一年的周期来看,小龙虾养殖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在年初的时候,就得做好准备工作。像清理池塘啦,投放虾苗啦,这些都是前期的重要工作。到了春季,得关注虾苗的生长和繁殖。夏天的时候,重点就是要做好水体溶氧和温度的控制。秋季呢,要做好虾的捕捞和储存准备。到了冬天,虽然小龙虾生长缓慢,但也要做好保暖防寒的工作。南方不同海拔也有差异,高海拔地区水温低,需要提前做好越冬措施,像搭建温棚这种,而低海拔地区就要更多考虑夏季高温带来的影响。在长江中下游周边山区,冬季可能还会下雪封冻池塘,养殖户就得及时打破冰层,保证水体溶氧的交换。
咱们养殖小龙虾啊,就像是经营一个大家庭一样。要把每一只虾都照顾好了,这个家庭才能兴旺。从整个养殖过程来看,养殖小龙虾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摸索。不能总是靠老经验,也要积极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而且啊,养殖小龙虾还得有个好心态。有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比如说突然下大雨,或者突然缺水,这时候就得冷静应对。
咱们想想看,如果在长江中下游这一片儿,所有的养殖户都能科学地管理小龙虾的脱壳期,都能有效地控制水体溶氧,那小龙虾的产量和质量肯定会提高不少。到时候,咱们这长江中下游的小龙虾可就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扬名立万啦。可是,这中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啊。比如说,怎么才能更科学地确定水体溶氧的最佳值呢?在不同水质和养殖密度下,这个最佳值会不会有变化呢?还有啊,怎么才能让养殖户们更加重视小龙虾脱壳期的管理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