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生物絮团,水质调控新技术,转行化学教师,换水频率降八成

小楚养殖 2025-02-22 15:23:26

小龙虾生物絮团,水质调控新技术,转行化学教师,换水频率降八成

小龙虾是大家熟知的美食,现在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它适应能力较强,能在多种水域生长,比如南方的湖泊、稻田,北方的池塘等。很多地区的地形地貌适合小龙虾生长,像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些低洼地带,水域众多。但小龙虾养殖也有不少痛点。

有个山东的老吴,以前是个化学老师,现在转去养小龙虾了。他原来教化学,对水质的酸碱度那些化学指标特别熟悉。刚开始养小龙虾的时候,他发现换水特别让人头疼。在北方,天气干冷的时候,水温低,小龙虾活动少,要是换水太勤,水温变化大,小龙虾容易生病。他试过传统的换水方法,1周得换3 - 4次水,劳动强度大。而且水质稍微有点变化,小龙虾的摄食就受到影响,生长缓慢,养殖效益不好。

在南方,比如广东的水网地区,湿热的气候让小龙虾养殖也面临挑战。湿度大,水质容易富营养化,细菌、藻类繁殖快。很多养殖户为了除掉这些有害的东西,频繁换水,但效果也不理想。有时候换水太频,水质突然改变,小龙虾会产生应激反应。有个广州的小养殖户说,他的小龙虾池换水勤的时候,小龙虾的壳上经常出现一些白色的斑点,而且虾肉的口感也变差了。

后来,老吴听说了一种新的水质调控技术——生物絮团技术。这个技术主要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让水里的有机物形成絮团。这种絮团就像是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能吸附水里的有害物质。老吴觉得这个技术很有意思,就开始尝试。

他先在自家的小虾池里做试验。在刚开始的30天里,他没有完全按照新技术的标准来操作,还保留着原来换水的习惯。对比另一个没有采用新技术的虾池,他能感觉到小龙虾的状态有了一些不同。采用新技术的虾池里,小龙虾更加活跃,而且在相同的食物下,生长速度好像更快一点。

老吴就开始深入研究这个技术。他发现,在生物絮团形成初期,就像种小绿植一样需要合适的条件。比如,水里的氧气含量像绿植的光照一样重要。如果氧气不足,絮团就形不成。他刚开始的时候在虾池里放了增氧设备,2个月的时候絮团初步形成了。他用了一些不同的绿植来做对比,像冷水花、金鱼藻、狐尾藻、蜈蚣草和水葫芦。

冷水花是一种比较耐寒的绿植,在北方的低温环境下还能生长。他发现冷水花虽然有自己的特色,但在小龙虾池里,它对水质的净化能力没有金鱼藻强。金鱼藻耐污能力还不错,在一些水质较脏、含氮量高的水体里,它能很好地吸收那些多余的营养物质,就像小龙虾对水质的适应性一样强。狐尾藻生长旺盛,对水的酸碱度调节有一定作用,在南方一些酸性稍强的水体里,狐尾藻能让水质更稳定,不像有些绿植在不同水质下变化很大。蜈蚣草主要对重金属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虽然小龙虾池里一般不会有重金属超标的问题,但蜈蚣草在维持水体整体重金属平衡方面有一定意义。水葫芦繁殖能力超强,但是控制不好就会疯长,堵塞水域,对小龙虾活动有影响,不像生物絮团能恰到好处地调控水质。

老吴发现,生物絮团在南方的水网地区,对湿热气候带来的水质富营养化问题很有帮助。它能把过多的氮、磷这些营养物质吸收掉。经过几个月的观察,他发现自己的虾池换水频率大大降低了。正常来说,以前一个月可能需要换水2 - 3次,现在2个月才换一次水就可以了,换水频率降了八成左右。

在北方干冷的环境下也存在养殖差异。北方的养殖户比较注重冬季的防寒措施,一般小龙虾养殖会在春夏季进行,因为冬季太冷,水质容易结冰变差。采用生物絮团技术后,北方养殖户也可以在冬季对虾池进行一定的维护,不用频繁换水,减少了工作量,而且到了春季水温回升的时候,小龙虾可以有一个比较好的水质环境开始生长。

在养殖场的规模养殖中,这个技术的优势更明显。一个大养殖场的老板说,以前为了保证水质,每天都要排掉一部分旧水,加入新水,这不仅耗时耗力,还浪费水资源。而且水质波动大,小龙虾的产量也不稳定。采用生物絮团技术之后,换水频率降下来了,水资源利用率提高了,而且小龙虾的产量稳定,养殖效益得到很大的提升。

散养小龙虾的农户也受益。一些农家乐会散养小龙虾,既可以观赏又能吃到新鲜的。以前因为水质调控不好,小龙虾的数量少,色泽也不好看。用了生物絮团技术后,小龙虾长得又肥又大,色泽诱人,吸引更多游客来购买。

老吴通过转行,把自己化学上的知识运用到小龙虾养殖里,这种跨行业的尝试是很有价值的。这告诉我们,在养殖过程中,很多意想不到的因素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不过,我们还有个问题值得思考。虽然生物絮团技术在小龙虾养殖水质调控方面有这么多好处,那它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小龙虾养殖场景呢?是北方的水网养殖,还是南方的池塘养殖,又或者是一些特殊的地理环境下的养殖场景,它都能这么有效吗?这是我们广大养殖者和养殖爱好者可以一起探讨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