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爱美之心,人人皆有,但是赞美之心却未必多见。
在我们传统中国倡导谦虚的文化里,谦虚低调,要多多批评指责,三思而后行仿佛成为了一种默认的习俗规定。
前段时间,一个名叫“放弃型人格”的概念大火,大概意思是:当代年轻人活干得不好,老板指责你,批评你,教育你,反而更容易让员工产生放弃心理,相反,老板多多鼓励赞美员工,反而能够激起员工的熊熊博志。由此可见,赞美是当今社会最稀缺的美德,它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润滑剂,恰到好处的赞美最能打动浮躁风气下孤独的心灵,让人感到鼓舞,做事更有动力和力量。所以,能够恰到好处的赞美一个人,不夸张,不拍马屁,又不低于别人的自我期待,确实是一门功夫。与智者同行,相互肯定,越活越舒心;与蠢者为伍,相互倾轧,越活越潦草。美国著名企业家玫琳凯·艾施曾经说过一段非常著名的话,
对下属最聪明的激励做法不是加钱,也不是危机激发,而是赞扬,但是中国的资本家却恰恰相反,他们激励一个人的方法,完全都是恐吓威胁,利用恐惧促使员工进步,
但是现如今,年轻人越来越不吃这一套,就像前文讲的,放弃型人格、贬低、责骂、pua的方式已经越来越招致00后,95后员工的反感。
赞美员工,反而能够让员工有更好更有动力的方法,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在心理学上,我们叫做阿伦森效应。阿伦森效应可以说是一个最狠最有格局的拿捏人的方法。这种心理现象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阿伦森在他的书《从众现象》里面提到过,
他认为,人们大多喜欢赞赏自己的人和事的行为或者态度不断增加,而讨厌这些赞赏行为逐渐减少。阿伦森认为,这源于人们的潜意识在作怪,人们会认为,从备受表扬到小到赞赏,再到无人问津,
这种心理会让人产生挫败心理,会让人产生一种深刻的落差感,
一般来说,一两次挫折或者递减个体完全能够承受,但是这种递减不断增加,就导致普通人的内心难以接受。
为了更好的揭示这一现象,阿伦森还做了一个实验,分别有三组人,第一组人不断赞美他,第二组人不断贬低他,第三组人则是先褒后贬,第四组人则是先贬后褒。最后得出实验结论,第四组人的身心愉悦程度和好感程度是最高的,第三组的是最差的。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一味的赞美,会让一个人失去自知之明,而一味的贬低,则会导致一个人养成低自尊和习得性无助,先褒扬后贬低,则会让人产生一种自我怀疑的失落感,伤害程度相比前两者更大,这种感觉就好像你以为终于等到一个很爱你的人,可是你最后发现他是欺骗你的,这种感觉比他刚开始就直接表明他是渣男,要痛苦的多。所以聪明的人立马明白了,在人际关系中攻破人心和为人处世的一些技巧跟方法,比如说刚开始跟人相处的时候,设立一个不好的形象,但是在他需要帮助时,竭尽全力帮助他,这种往往是高情商的人默认的为人处世法则,而一个愚蠢的人,刚开始会表现出自己好的一面,可是一旦后面不好的一面逐渐的暴露出来,一定会让人非常下头的。当然,老板赞扬下属,也是相当有技巧的,这就和下属去拍领导的马屁一样有难度,拍马屁和赞美下属一样,都是要以事实为证据,本着公正的原则去做,最难得的是,领导者、管理者能够放下架子,巧妙的推动着员工进步,这样才能真正让员工感动,从而爆发出惊人的潜力。如何将阿伦森效应应用在人际关系当中?第一,保持与人的相似性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烦恼,没有可以交心的朋友,大家都觉得自己性格还可以,跟谁都能聊上几句,但是真正理解自己,愿意支持鼓励自己的人,怕是一个都找不到,觉得和谁都一点不亲近,不知道可以找谁。所以聪明的人就利用了这个最大的人性弱点,采用阿伦森效应靠近他人的心灵,比如总是对他人的想法跟观点保持一致,让他人觉得你跟他是志同道合之人,时间久了,对方发现你和他越来越契合,这种精神上源源不断的支持其实就是阿伦森效应,所以哪怕你并不喜欢眼前这个人,适当的敷衍跟应和也是一个不错的小心机和方法。第二,先贬后褒这个应用在工作上也是一样的,刚开始的时候不把自己的实力全部展现出来,而是先做一些最基础的工作,然后在一些重大的机会到来之际,不断的把自己的才华一步步展现出来,不断的给予领导惊喜,这相比于你刚开始就将自己的才华全部展现出来,而后期却出现一些差错要好,其实你展现的功力是一样的,但是前者偏偏更能得到领导的喜爱。再比如,在恋爱过程当中,相比于直接的夸奖,刚开始先贬低对方,让对方产生情绪波动,让对方心里很不开心,最后再赞美回来,这个在心理学上叫做推拉,反而能让你的伴侣感觉到受宠若惊,你更能讨得对方的欢心。总而言之,阿伦森效运用到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是有用的,很多拿捏人的手段里面都掺有阿伦森效应,最关键的是,你如何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