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永平五年,班固被任命为校书郎,弟弟班超就带着母亲一起随大哥来到洛阳。
因为家贫,班超经常到官府中帮忙抄书,赖以糊口。
有一天,班超抄得累了,他停下笔,突然感慨:
“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即使没有突出的谋略,也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出使异域,建功立业,哪儿能整天耽误在笔砚之间!
说完,班超将笔一扔,不干了。
后来,班超出使西域,建功封侯。
这个故事被称为“投笔从戎”。
千百年来,不得志的文人往往会感慨: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也有很多文人投身军旅,成了著名的“边塞诗人”。
比如,高适。
一、男儿本自重横行公元738年。
一则消息传出,震惊朝野:
幽州将领赵堪、白真陀罗假借边帅张守珪之命,出兵攻打奚人和契丹人,大捷之后随即兵败。
但是边帅张守珪却上书谎称接连大捷,虚报战功。
彼时唐玄宗余威犹在,他一眼识破张守珪的谎言,下令严惩。
最终,张守珪被贬,赵、白自杀。
消息传到高适耳中,他不禁唏嘘感慨。
5年之前,高适还曾到张守珪处担任幕僚。
对于军中情形,他最是心知。
于是,高适挥笔写下一首《燕歌行》。
这首古体诗,开篇就豪阔万丈: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他写边塞军中的境况: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对于为何会兵败,高适自然知道,这几乎是军中的“潜规则”: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一战兵败,将士身死,家乡依然有人思念: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 飖 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最后,高适感慨道: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一年,高适35岁。
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这已经算是中年。
在同一年纪的李白,早就名动长安。
这时候的高适,却依然庸庸碌碌,无所建树。
高适的祖上也曾是煊赫将门。
他的爷爷,死后“赠左武卫大将军,陪葬于乾陵”。
到了他的父亲,因为英年早逝,家道一时中落。
年轻时的高适,只好“种瓜漆园里,凿井卢门边”。
据说困窘的时候,高适曾随着流民外出乞讨。
这样的生活,如果不能磨灭一个人的心志,便会让他变得更加强大。
年轻的高适,虽然生活清贫,但他坚持读书、练剑,为以后积极准备。
28岁以后的高适,开始到边塞游历。
他到过军旅之中,真正见识过“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他还曾在 梁 宋 之间盘桓,熟悉当地风情。
就因为对梁宋的熟悉,让他后来成了李白和杜甫的“导游”。
二、访古始及平台间公元744年,天宝三载(从玄宗天宝三年到肃宗至德二年,变“年”为“载”)。
这一年,本以被召入宫廷的李白因为骄横狂放,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43岁的李白还厚着脸皮写诗“辩解”: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一年,32岁的杜甫游历到洛阳,在之前,他曾游历山河,写下了《望岳》,感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一年夏天,杜甫在洛阳遇见李白,两人相谈甚欢。
这期间,两人一起喝酒,写诗,在分手时又约好秋天再见,一起求仙访道。
这一年秋天,李白和杜甫来到 梁 宋之间。
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同样有游侠气质的高适。
三人一起,结为挚友,亲如兄弟,他们一起“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
在梁园,三人一边喝酒,一边写诗,李白写下了《梁园吟》(节选):
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
高适写出了《古大梁行》(节选):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
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
杜甫写出了《遣怀》(节选):
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名今陈留亚,剧则贝魏 俱。
这三首诗篇幅很长,气势豪迈,即使沉郁如老杜,也写得豪情万丈。
李白、杜甫和高适,因为这场游历,就成了有名的“梁园三剑客”。
据说就在梁宋时,李白遇见了自己的第三任妻子宗夫人。
直到酒酣耳热,纵笔作诗,离别时,三人依依惜别,大为不舍。
这一年,高适已经41岁。
梁园分别之后,三人也走向了不同的人生。
三、公门百事皆有期公元749年,天宝八载。
这时候,李白带着妻子宗夫人四处游历,选择南下。
2年前,杜甫参加了一场考试,但是李林甫用“野无遗贤”的说法让那一年所有的考生落选。
而高适,终于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宋州刺史张九皋。
他是张九龄的弟弟。
张九龄被称为“盛唐最后一任良相”,在他之后,就是奸相李林甫。
张九龄曾劝玄宗皇帝杀掉一个不听调令的将领。
唐玄宗没同意。
那个将领叫安禄山,后来他和部将史思明发起了一场“安史之乱”。
盛唐由此转衰。
这是6年后的事。
张九皋看了高适的诗,非常感慨,于是他举荐高适参加科举。
这一次,高适一举中第。
随后,高适被任命为封丘县尉。
这一年,高适已经46岁。
和李白一样,担任过官职之后,才发觉官场是如此无趣。
于是,高适辞掉职务,还是回归军旅,他到了大将哥舒翰军中做幕僚。
和李白不同的是,高适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和规划。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哥舒翰守潼关,根据经验,最好坚守不出,避敌锋锐。
但在李林甫的怂恿下,玄宗接连催促老哥出战。
最后兵败,哥舒翰被俘降敌。
潼关失守,长安不稳。
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仓皇出奔四川。
第二年,太子在灵武即位,即唐肃宗。
这时候,李白和妻子隐居庐山,但永王李璘多番派人前来邀请李白出山。
李白思来想去,觉得自己的机会到了。
于是他不顾宗夫人劝阻,坚决加入永王阵营。
而杜甫听闻肃宗继位,他匆忙赶往灵武,结果在路上被俘,押入长安。
这时候,王维也被羁押在长安,杜甫因为官职小,被放了出来。
而高适,在哥舒翰兵败之后,他赶到唐玄宗身边,为玄宗分析时局:
面对叛军,玄宗皇帝将兵权分给儿子们去镇守八方。
对此,高适非常反对,他认为这样会引出“八王之乱”的祸患。
后来,永王果然趁机造反。
玄宗和肃宗同时看中高适的远见卓识和谋略,于是高适 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
奉命讨逆。
这一年,高适已经60岁。
他和军队一起冲向永王阵营。
四、 天下谁人不识君永王兵败,李白受牵连被压入大牢。
一天,高适回到家中,夫人告诉他有旧客前来。
高适得知是李白的妻子宗夫人,心头一愣,自然知道她所为何来。
思来想去,高适选择不见,只是留下了宗夫人带来的一首诗。
诗是李白写的:
秦帝沦玉镜,留侯降氛氲。感激黄石老,经过沧海君。
壮士挥金槌,报仇六国闻。智勇冠终古,萧陈难与群。
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
宇宙初倒悬,鸿沟势将分。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
胡月入紫微,三光乱天文。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我无燕霜感,玉石俱 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歧竟 何云。
李白啊李白,即使如此境地了,写诗依旧如此卓尔不群,但在字里行间,却又分明是求助的意味。
高适看来看去,心疼又无奈。
李白和杜甫都是自己曾经的好友啊。
但现在,就是他心痛如绞,李白的事情,还是爱莫能助。
附逆的大罪,谁沾上都得不了好。
对于李白的求助,高适最后选择了:不救!
其实不是不救,是没法救。
相较于李白的恣情浪漫,高适更加理性与沉稳。
最后,李白没有被杀,只是被流放,行到半途,又遇到大赦。
于是,李白就欢快地写下一首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旧唐书》里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这里的“达”,不止是阔达,或许也包括了包容无奈。
作为“边塞诗人”,除了边塞诗,搞事还曾写过一首送别诗《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天下谁人不识君啊。
61岁的时候,高适进封渤海县侯。
他成了唐代唯一凭借军功封侯的诗人。
《醒世通言》里说:
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
或许,这就是高适给我们最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