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永远记住: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一直到晚清,历朝历代,朝廷都有诏令全国统一实施的礼仪制度,法律效力相当于现在的中共中央文件或国务院文件。比如大唐有《开元礼》,大宋有《政和礼》,大明有《皇明祖训》《会典》,大清有《通礼》,等等。
2、就是说,在官方和主流意识形态,所有礼仪都是统一的、规范的和一致的。所有人都必须按礼仪制度的规定从事礼仪活动。越礼叫僭越,即以卑犯尊,以下犯上。法律上是违制,应当按规定治罪。僭越皇家礼仪是要灭族的。比如皇帝的墓叫陵,其他人没资格叫陵。大衣哥朱之文将自己父母的墓叫“陵”,要是在古代,是要满门抄斩的。
3、在所有礼仪当中,丧礼是传承最为严谨的,也是变化最小的。《大唐开元礼》《大宋政和礼》《大明会典》《钦定大清通礼》等,都有单独的《五服》篇目和《丧仪》篇目。哪些人有丧服?按规定如何居丧守制?丧事怎么操作?有哪些程序步骤和丧仪要求?不同身份的人有什么样的礼仪待遇?等等,都是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的。
4、民俗是什么?就是在礼仪的实施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等,在不违反朝廷规定的前提下,对礼仪制度没有明确规定的领域,进行一些权变和演绎。你行我效,你仿我照,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就是民俗。民俗是大体上一致,各地操作细节上是有区别的。比如“摔丧盆”,规范丧礼没有,但各地民间操作都有,就是民俗。但“丧盆”的形制式样、大小规格、丧事意义等等,各地都有自己的说法。
5、这样一理,就清楚了。礼和俗是不一样的。官方的规定叫礼,即礼仪;民间的操作叫俗,即民俗。礼仪是基本规则和统一规定,是全国一致的。民俗是礼仪实施上的权衡权变,具体操作上各地有差异。礼和俗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容的。就是说,民俗尊重礼仪规定,礼仪允许民俗存在。就像现在,法律也承认公序良俗一样,但前提是公序良俗不能违法法律规定。
6、所以,家有丧事,礼仪操作上对不对,好不好,不是靠嘴说的,应当对照礼仪典籍文本和礼仪制度文本。看《仪礼》《礼记》《朱子家礼》怎么说,看《大唐开元礼》《大宋政和礼》《大明会典》《钦定大清通礼》是怎么规定的。可以参考参照古典名著如《金瓶梅》《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的丧事记述,以及《搜神记》《太平广记》等小说笔记等的丧事描述。不要一根筋地认为上辈人员或当地某些人的说法和做法就是对的和最好的。
7、从“新文化运动”开始,我们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特别是丧礼文化。新中国成立后,丧事更是被视为封建迷信。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全面接受西方文化。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所学习的东西,都是按西方文化体系所设计的知识结构。传统丧礼文化已经脱离绝大多数人的知识范围。民间残存的丧事知识,大都不是自己从书本和文本中学习来的,而是听别人说的或别人听别人说的。时间一久,传承出现问题,也很正常。
8、但人人都是要死的,所以丧事家家都有。有事就要办事,所以礼仪始终存在。人家是怎么办的,自己有样学样,也跟着怎么办。反正要错大家都错,法不责众,说到底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要礼仪操作不是太过糟践人,大体上差不多,一般大家都能接受。这就是目前丧事操作较为复杂多样的根本原因。
9、家庭家族中,单位系统中,社区村落中,都有一些特定的能说会道且乐于给人办事的人。丧事一般延请这些人主事。各地叫法不同,如大支、大了、总管、领事、主事、护丧等,职责和职能都是一样的。丧事礼仪和习俗操作,大都是这些人定的。水平高的,礼仪操作相对舒服顺畅;水平差的,礼仪操作就会感觉别扭不舒服。在礼仪传承上,这些人特别重要。
10、而对于一般居民人员来说,丧事礼仪方面的知识,都是跟这些主管丧事的人学习的。有的懂,有的不懂,有的懂得多,有的懂得少。最要命的是那些似懂非懂半罐子叮当的人,自以为是,别人拿他还没有办法。由于礼仪典籍文本和制度文本都是文言文,大家都不看,所以传承就会出现差异,于是产生出许多误读、误解和误传。
11、举几个例子说明
(1)告庙
告庙、上庙、报庙等都是一个意思,即将家里死人的情况告诉祖宗。所以,告庙是告家庙或开祠堂。规范丧礼叫“动柩朝祖”,即在出殡前,将装有逝者的棺柩用人抬到或用车拉到祖庙,举行特定的仪式,拜见祷告祖宗。
有人不懂,将家庙与和尚庙、土地庙、城隍庙等混为一谈,告庙跑到寺庙里去告,错的没边了。
规范严谨的告庙仪礼是开家庙或开祠堂告拜祖宗。没有家庙或祠堂的,可以临时搭建简易家庙,即选择特定地方,立祖宗牌位,置供案供品等,将家有丧事的情况祷告祖宗,希祖宗知晓,祈祖宗佑护。
(2)铭旌、灵位、引魂旗
铭旌是什么?铭旌是标识棺柩主人的旗旌,铭旌的意思就是这是谁谁谁的棺柩,即逝者是谁。铭旌的形制就是一块长条形的绢帛,上书逝者名讳,用竹木枝竿挑起,靠在棺柩之上。铭旌是规范丧礼事项,礼仪典籍文本和礼仪制度文本中都有。
灵位是什么?灵位就是一块长方形木板或长方体结构蒙上纸或布帛,上面刻或书写逝者名讳,放在棺柩之前或灵堂的供案之上。代表逝者,标识逝者神灵。灵位的意思就是逝者是谁谁谁。
引魂旗是什么?引魂旗是导引逝者魂灵的旗幡,形制就是一块长条形布帛或长条形结构蒙上纸或布帛,上书逝者名讳,用竹木枝杆挑起,平时靠在棺柩之上,出殡动柩后,由长孙执拿,导引逝者神灵。
看出来了吧。从形制和丧事意义上分析,铭旌是规范礼仪,灵位、引魂旗是民间习俗。灵位和引魂旗明显是对铭旌的发挥演绎。实际生活中,由于灵位和引魂旗标识逝者神灵,铭旌本来的功能被人代位了,所以演化成仪仗性质的旗幡。现实丧事活动中,这三样东西都有。
(3)出殡队列的次序
出殡、送殡、出丧、送丧都是一个意思,即发送逝者下葬,入土为安。规范丧礼叫发引。关于出殡队列的次序安排,礼仪典籍文本如《仪礼》《礼记》《朱子家礼》等,礼仪制度文本如《大唐开元礼》《大宋政和礼》《大明会典》《钦定大清通礼》等,规定都是十分明确的,即仪仗在前,棺柩在中,人员在后。一般居民百姓人家,没有仪仗的,就是棺在前人在后。
既然是送殡,肯定是棺柩在前,送殡人在后。但实际生活中,关于送丧队列安排,各地不完全相同,孝子孝孙在前的很多。从根本上讲,礼仪就是一种讲究,都不讲究或都不知道讲究了,也就不需要讲究了,讲究也就没了。
(4)看丧鸡和引魂鸡
规范丧礼没有关于鸡的任何记述,所以看丧鸡引魂鸡肯定是民间习俗。各地说法不同,具体操作也不完全一样。
现实生活中,出殡带只公鸡很流行。农村独立建坟带公鸡,城里人在公墓安葬的也带公鸡。你问为什么,说法都不一样。这就是标准典型的民间习俗。不违反丧礼的基本规定,也说不清缘由,至少说缘由不完全一致,但大家都这么干。
12、归结一下。丧礼的基本规定、基本要求、基本程序、基本步骤,包括丧服制度、居丧规则、丧仪操作等等,都是统一的和相同的。丧事在民间有习俗操作,但只是丧事活动的补充,不是主体或主流。所以,所谓“十里不同俗”,不能作为不懂礼仪或变通违反礼仪的借口。礼仪是什么?自己去看礼仪典籍文本和礼仪制度文本,少听别人瞎忽悠。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