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禅茶一味”实在太难,入门先懂这个词!

福老大 2024-11-08 19:41:32

常喝茶的朋友对“禅茶一味”的提法应该很熟悉,这样的字眼往往出现在环境古朴清雅的场所:清香袅袅,泡茶的人身着古装,举止丝滑飘逸;茶汤入盏香味扑鼻,茶品几杯过后,人身感舒爽、心生自在……这可能是普通人的全部印象了,很少有人细品什么是禅茶,以及禅茶为什么会“一味”。

“禅茶一味”出处

弄清这个话题先要从茶文化的起源说起,中国人的饮茶之风是从唐朝开始的。在两晋之前,古人更多是利用茶的药用价值。到了唐朝,僧人们发现饮茶可使人思维清醒,有益于参禅修悟,所以很多寺院开始自己种茶,制茶自用。也就是说,从一开始茶和佛家的禅就是联系在一起的。

佛家参禅的核心是探求有关生命的课题,加上禅宗的思潮是“修心”,主张“生活禅”,所以在禅和茶之间就产生了新的认知空间。唐朝有个赵州禅师最先提出了“茶禅一味”的概念,这个说法到宋代被圆悟克勤禅师进一步发展。当初圆悟克勤禅师还写下“茶禅一味”,送给了从日本来求学的弟子真迹,这幅字现在是日本奈良大德寺的镇寺之宝。

一体两用的“一味”

同样是禅茶一味,对不同的人来讲内涵就可能不一样了。佛门弟子重在禅,从种到制到饮,茶事成了茶禅,是修行的一部分;而社会大众重在茶字,人们通过禅茶能更透彻地了解佛理,感悟生活境界。所以,“一味”的价值就在于能够一体两用。

上文提到圆悟克勤的弟子真迹把“茶禅一味”的观念传到了日本。三四百年后,日本茶道宗旦流派的开创者千宗旦在《茶禅同一味》中把茶道观念谈的比较细致:

“夫茶道原意,不选器之好坏,不论点茶场所之大小,唯取茶器入三昧修行观本性。借茶事修行求自性,别无其他。主一无适,只以一心取茶器入三昧。若取茶勺,心只在茶勺,更无丝毫余念……放下所取之物时,手放心却不放:取任何一物时,心自然而去……点茶之气接续不断,惟入茶之三昧。由其心志了解其人,未必非要经过年月时间,只管专心致志,于茶之三昧精进修行。”

千宗旦并非出家人,但其交际圈中却不乏高僧,有大德寺的清严禅师、非常有名的泽庵禅师、金阁寺的凤林和尚等等,他的这些感悟应该源于经常到寺庙品禅茶。

千宗旦所讲的禅茶与修行禅定是同一原理,即借助某种媒介和程序进入空空流动之“三昧境”,只不过一般禅定修习侧重于“静坐入三昧”罢了。然而同样是茶,作为修行者的圆悟克勤禅师是这样看的:“发难思愿力,启清净庄严,建大道场,具列珍馐,一香一华一茶一果,同法性等太虚。”

翻译成大白话的意思就是,修心的过程是没有局限的,日常生活的场景才应该是禅修的大道场,比如进香、献花、品茶、尝果等等这些都可以。其实这也就是中国禅宗主张的“生活禅”的简述。

品禅茶关键在“体悟”

佛家讲“诸法空相”,禅茶魅力在于用有形的茶事提升人在心灵上的境界。如果把禅和茶,或者说把僧和俗的“相”看空的话,禅茶对于人来说价值就统一了——那就是品味感悟生命,进而改变人的修养和境界。佛门常说的智慧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陆游有两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了解和认识禅茶只能算是第一步,要真正提升自身心境修养,提高生命质量,重要的是去“体悟”真正的禅茶。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们的交际圈其实是萎缩的,因而接触到真正懂“禅茶”、教“禅茶”的机会并不多。但如果我们知道了禅茶的渊源的话,应该不难找到这样的地方,比如一些比较有历史传承的寺庙,特别是名茶产区的古刹。

严格来说,禅茶本身是我国传统茶文化的一部分,弘扬民族文化是时代潮流;而对于有禅茶文化传承的寺庙来说,让信众学习、体验禅茶本身也是普度众生,弘佛功德之举。其实这方面已经有不少寺院已经将此付诸实际了,比如福建宁德的福鼎市资国寺就是一例:

福鼎市白茶的主产区,资国寺在福鼎南郊的莲峰山上,周围山场皆是茶田。从唐朝中期建寺至今,资国寺千百年来始终秉持农禅并举的传统,禅茶也成了寺庙文化重要的一部分。资国寺举办过世界禅茶交流大会,而且被确立为该会的永久会址。当前,该寺比较重视文教,有面向社会开放的图书馆、展览馆以及定期举办各种禅修课堂,其中就包括禅茶。资国寺的这些举措很好说明了国学大师南怀瑾所讲的“佛者行师道”。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