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三连击!李嘉诚卖港口大反转,股票蒸发323亿,交易要黄了?

小彭的灿烂 2025-03-23 08:49:27

文|小彭的灿烂笔记

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

声明:本文陈述内容参考的“官方信息来源”,均赘述在文章末尾,感谢支持。

【前言】

2025年3月,香港商界大佬李嘉诚的一笔“世纪交易”引发了轩然大波。

他计划将旗下43个海外港口打包出售给美国财团贝莱德,交易金额高达228亿美元。

而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交易,却因牵涉中美地缘政治博弈,迅速演变成一场舆论风暴。

港媒连续三次出手,港澳办、香港特首李家超纷纷发声,长和系股价更是蒸发323亿港元。

那么目前来看,这场交易真的要黄了吗?在这样的压力下,96岁的李嘉诚为何至今未出面回应呢?

【李嘉诚的“世纪交易”】

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集团计划出售其持有的全球43个港口资产,这一消息最早于2024年3月传出,并在2025年初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据报道,此次交易涉及的港口分布于23个国家或地区,总价值约1657亿元人民币。

这笔交易的直接原因在于长和近年来利润低迷,加之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增加,迫使李嘉诚不得不通过出售资产来缓解财务压力。

而这笔交易并非首次被提及,早在2015年,就有消息称李嘉诚有意出售部分港口资产,但因价格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此次交易的推进,显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压力下的一次战略性调整。

从商业角度看,李嘉诚此举被解读为一种“轻资产”转型策略,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本回报率。

不得不说,李嘉诚的这笔交易,表面上看是一次高额套现的商业行为,根据长和公告,交易涉及全球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克里斯托瓦尔港和巴尔博亚港。

这两个港口不仅是全球航运的咽喉要道,更是中美战略竞争的关键节点。

而这笔交易的背景并不简单,特朗普政府近年来多次强调要“收回”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甚至不惜动用军事手段。

其中贝莱德集团作为美国资本的“白手套”,曾多次协助美国政府获取他国战略资源,如乌克兰的锂矿。

因此,李嘉诚的这笔交易,被外界解读为配合美国战略的“政治操作”。

根据报道,美国财团贝莱德(BlackRock)是此次交易的主要买家之一,而中国官方对此交易持强烈反对态度,认为其可能损害国家安全,并可能被美国用于推行霸权手段。

国务院港澳办甚至发表评论文章,直指该交易可能触及《反外国制裁法》和《国家安全法》的相关条款。

与此同时,中国香港特区政府也对交易表达了高度关注,特首李家超明确表示,将依法依规处理此事,并要求企业与中央政府及特区政府建立对话机制。

除此之外,中国香港媒体多次批评这笔交易可能损害国家利益,并称其为“卖国行为”。这些舆论压力无疑加剧了交易的不确定性……

【港媒三次出手,舆论风暴席卷香江】

“李嘉诚卖港口事件”的消息一出,香港《大公报》率先发难,连续发表三篇评论文章,直指李嘉诚“出卖国家利益”。

第一篇《莫天真,勿糊涂》质问李嘉诚在中美博弈中究竟站在哪一边;第二篇《伟大的企业家都是爱国者》强调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第三篇《饮水思源有担当,背靠祖国谋发展》则回顾了国家对香港的支持,呼吁企业家以国家利益为重。

港澳办更是迅速转载了这三篇文章,并将事件上升至国家战略安全层面。

香港特首李家超也公开表态,强调任何交易必须合法合规,反对国际经贸关系中的胁迫手段。

这一系列操作,直接将李嘉诚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可在这样的压力下,96岁的李嘉诚至今未出面回应……

从现实角度来看,将港口卖给美国财团,可能会对我国的进出口货物、造船业等产生极大影响。

甚至可能导致我国相关产业被美国“掐脖子”,进而影响众多企业和普通人的就业,这也是大众反应如此激烈的重要原因。

有人认为李嘉诚卖港口是被迫之举,但即便如此,国内网友依然质疑他为何不将港口卖给国内企业或国有企业,甚至指责其为卖国行为。

而这场交易也存在诸多问题,官方连续放出两大信号,表明对该交易的态度。

一是港澳办怒转党媒锐评,直接盖章交易“威胁国家安全”;二是香港特首李家超表态“社会关切要重视”“反对外国胁迫”“依法处理”,暗示交易可能存在法律漏洞。

除此之外,该交易存在三大硬伤,其一就是特朗普施压,搞经济霸凌,美媒爆料贝莱德 CEO 芬克多次密会特朗普汇报进度。

其二是李嘉诚的狡辩难以服众,所谓“低效资产”的说法被事实打脸。

其三是该交易违反我国相关法律,涉及国家安全,政府有权叫停。

目前,我国商务部已启动交易审查,长和股价暴跌,外资疯狂抛售,所以这场交易要么被官方硬核截停,要么李嘉诚赔钱毁约。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在相关领域的实力不断增强,如秘鲁钱凯港、尼加拉瓜运河项目加速上马,北斗系统覆盖全球大部分港口,中国智能码头装卸效率远超美国等。

这都表明,中国有足够的实力和底气应对外部挑战……

【323亿市值蒸发,交易或要黄了?】

舆论的压力迅速传导至资本市场,3月18日的时候,长和股价在午盘后突然跳水,跌幅超过4.4%,市值一度蒸发78亿港元。

随后,长实集团、长江基建、电能实业等李嘉诚旗下公司股价也纷纷下跌。

其实自交易消息公布以来,长和股价就持续暴跌,截至3月21日,长和股价在短短11个交易日内累计蒸发市值高达323亿港元。

这一跌幅不仅反映了市场对交易前景的悲观预期,也暴露了资本市场对地缘政治风险的高度敏感性。

更令人玩味的是,长和及长实集团宣布取消原定的全年业绩记者会,这一举动更是被市场解读为试图避开舆论焦点,但也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担忧。

随着舆论发酵,交易的法律和政治风险也逐渐浮出水面,根据香港法律,重大跨国资本交易需向中联办申报并经中央审批,而李嘉诚的这笔交易,显然没有履行这一程序。

巴拿马政府的态度也成为关键,中国外交部已派出代表团与巴拿马政府磋商,试图挽回局势。如果巴拿马政府倾向于支持美国财团,交易将难以逆转;但如果中方能够争取到巴拿马的支持,交易仍有叫停的可能。

除此之外,香港特区政府也可能通过法律手段干预交易,李家超的表态释放了明确信号:特区政府不会坐视国家利益受损。

从长远来看,此次事件不仅是一次商业交易的失败,更是中美博弈背景下的一次典型较量。

它反映出在全球化时代,跨国资本运作如何受到地缘政治因素的深刻影响。

同时这也提醒中国企业,在面对类似交易时必须更加注重国家利益与商业利益的平衡。

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李嘉诚在交易决策中的疏漏,也引发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

作为一家全球化企业,长和公司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是否充分考虑了国家战略利益?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频频遭遇政治与商业的复杂困境。

TikTok在面对美国政府施压时,选择顶住压力,坚守中企身份,赢得了广泛赞誉。

相比之下,李嘉诚的这笔交易,显然缺乏对国家利益的考量……

【结语】

李嘉诚的“世纪交易”是否会黄?目前来看,交易的前景并不乐观。

舆论的压力、法律的约束、政治的博弈,都可能成为交易的“拦路虎”。

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次事件无疑敲响了警钟:在全球化布局中,企业不仅要追求商业利益,更要肩负起社会责任,维护国家战略利益。

这场风波,或许只是中美博弈的一个缩影,但无论如何,它都将成为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中的一堂重要课程。

参考资料:

读特新闻在2025-03-18关于《突发!李嘉诚取消业绩记者会,旗下上市公司股价跳水》的报道

南方都市报在2025-03-21关于《李嘉诚旗下多家公司,股价震荡下跌》的报道

0 阅读:23

小彭的灿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