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四环内的郊区新城,比如盘龙城,或许应该收归市里统一建设!

怀蝶生活 2025-02-14 17:27:02
三环内外,迥然不同

中国许多大城市虽然都有环线,但类似武汉三环线,将城市明显分为市区和郊区的不多,比如上海和广州,中环线以外的某些地方,城市颜值和马路水平和市区相比只高不低,武汉市三环以外,除了亲儿子沌口的马路水平比市区高,其余地方和三环内相比还是多少存在不足

这种情况的产生,和武汉特殊的”二级财政“体系有关

武汉的二级财政体制

武汉的“二级财政”体制是理解其市郊发展差异的关键。

该体制下,主城区与郊区的财政管理存在显著差异:主城区(如武昌、江岸等)的财政由市级统筹,而郊区(如黄陂、蔡甸、新洲等)则实行相对独立的财政体系,税收主要留存于区级,市级财政对郊区的投入有限

这种模式导致郊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长期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形成“主城区优先、郊区滞后”的发展格局。

历史根源与制度设计武汉的财政体制经历了多次调整,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市级与区级财政权责进一步明确。主城区实行“统收统支”,税收上缴市级并由市财政统一调配;而郊区则保留一定财政自主权,税收留存比例较高,但需自行承担大部分公共支出责任。例如,黄陂、新洲等区在撤县设区后,虽名义上归属武汉,但财政仍相对独立,市级对其基础设施建设(如地铁)的支持力度远低于主城区。

这导致武汉市郊区发展存在许多的问题

郊区税收未纳入市级统筹,市级财政缺乏投资郊区的动力,导致跨区域基建(如地铁、道路)推进困难。郊区为争取有限资源,往往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协同效应。例如,黄陂临空经济区与蔡甸中法生态城的发展均受限于资金不足。功能区托管争议。市级通过设立开发区(如武汉经开区、长江新区)直接管理部分郊区优质地块,进一步削弱郊区自主发展能力,引发“割地”争议。

下图为武汉郊区盘龙城,体育公园没有资金修建,烂尾8年

郊区如何突围

近年来,武汉通过多种模式尝试突破财政体制约束,主要路径包括:

市区共建模式:型案例是黄陂区与武汉市城投集团的合作。双方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如武汉临空投集团),由市级国企主导开发,郊区以土地或收益分成作为合作条件。这种模式既弥补了郊区财政短板,又让市级通过投资收益获得回报,变相打破财政隔阂。例如,天河国际会展中心的复工即依赖市级国企介入,避免项目烂尾。

财政事权划分改革:2021年《武汉市市与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适度加强市级事权”与“保障区级事权”,明确跨区域基建、重大战略项目由市级统筹,区级则聚焦民生服务省级统筹与大财政体系构建:湖北省近年推动“大财政体系”改革,强调债务风险管控与区域协调发展。例如,通过整合国有资产(“三资”管理)和优化转移支付,支持郊区重大项目落地

网友建议

三环旁边,有许多的郊区卫星城,比如阳逻、武湖、滠口、盘龙城、金银潭、中法生态城、沌口、庙山、藏龙岛等

网友建议这些地方都由武汉市市区托管和建设,原因如下:

黄陂蔡甸江夏东西湖都没啥钱,这些新城配套如果还是这几个郊区建设的话,配套完善还要许多年这些新城大的基础项目已经完成,市区投资不多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郊区没有包袱以后,可以大力建设区政府所在街道和农业,实现双赢
0 阅读:19

怀蝶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