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OUND GD-02 SteelHeart Dynamic IEM - TDS REVIEW
GSOUND GD-02 ダイナミックイヤホン - TDS レビュー
TDS REVIEW 与 TDS 无心快语全部基于 TDS Studio 评分标准以及内容说明 V202502 进行,可以在主流搜索引擎直接搜索。
本文所涉及型号在当时市场背景下的 KT MARK:
GSOUND GD-02 SteelHeart: IV (Recommend)

这是基音电子 GSOUND 品牌在 TDS Hearroom 正式出现的第二个产品。
Cloudy Bay 作为基音电子的第一条耳塞,呈现了一套与低价位常见套路不同的声音风格,新单元与老味道的融合做得相当好。在去年 SIAS 深圳展期间,我就得知了 GSOUND 有意做略高阶一些的价位段,这就是本文的主角 GD-02。它被冠以“钢铁之心”的名号,与 Cloudy Bay 的那种云淡风轻感有所不同。那么作为一条 800~1000 元价位段的产品,它是会延续 Cloudy Bay 的路线,抑或是走上一条新路?本文会进行探讨。

GD-02 的包装与 Cloudy Bay 的并不一样,而是改成了全金属的马口铁盒,产品参数粘贴在铁盒表面。内部配件包括六对耳套、一个收纳盒、一张超纤擦拭布以及导管两对。

赠送擦拭布是 GSOUND 两款产品延续下来的做法,收纳盒除了同样是织物表面以外有着明显变化。现在的形态更加类似我们熟悉的“有点方”,体积变得更大,相对较大的体积也能够放下 GD-02 这种腔体略占地方的塞子。

耳套的配置,包括三对 Deep Blue“深蓝”耳套和四对液态硅胶耳套。深蓝耳套的结构类似于 AET07,通体为定制的两种蓝色拼色,柔软程度适中;液态硅胶耳套提供了四对,同样基于品牌标志性的蓝色作为导管底色。

GSOUND 的液态硅胶套表面粘度类似于 UC Tips 和竹林鸟竹韵这类耳套,导管口的大小与“深蓝”类似,不会有竹韵的那种近似圆锥台的结构。佩戴稳定性还是不错的。

GD-02 只有一种配色,就是原生金属色。通体不锈钢材质,表面进行了一些类似石洗的处理,实际是花砂乱纹。这让它的表面摸上去依然足够光滑,但是看上去则似乎像是做旧了一样,并非这价位常见的抛光。这种似乎是故意为之的使用痕迹,反倒看上去更加有机械感。

从我的角度来看,无论是 SteelHeart 这个名字还是 GD-02 的腔体质感,都让我联想到一个熟悉的影视形象——Cybermen。Cybermen 是英剧《神秘博士》中的形象,依托于人类大脑产生的机械物种,有着金属心脏。新版剧集的 Cybermen 形象就是这样,也恰好与 GD-02 的钢铁之心名号呼应,就是不清楚是不是产品经理自己也是这么想的了。

面板和腔体之间的缝隙比较窄,基本均匀,做工细节还可以,只是由于并非抛光或者精度很高的喷砂,看上去精致程度没有那么高。

腔体体积适中,作为一条动圈尺寸比标准尺寸略大的耳塞,GD-02 的腔体基本造型就是类定制公模的样子,面板上做了平整的切面,给人以盾牌、铠甲的感觉。腔体内侧的造型与 Cloudy Bay 一脉相承,仍然是比较贴合的状态,耳甲艇和耳甲腔部分都有一定的饱满度但是并不突出。耳甲艇部分会适当小一些,导管基座靠下方也有一些收窄,这让它在能放得下 12mm 单元的基础上尽量兼容了小耳廓佩戴——当然,与 Cloudy Bay 比起来还是会有稍强的压力感受。

实际佩戴下来,GD-02 有轻度的坠耳感——毕竟是不锈钢,但是大多数中大耳廓的用户都不会觉得难受,一些耳廓容积较小但是边缘不会偏厚的人群也能获得不错的佩戴。仅有部分耳廓整体偏小的人群会觉得有点胀。腔体的厚度适中,还是不太建议侧躺佩戴的。
GD-02 采用了可换导管结构,包装内配备了长度不同、都带有海绵阻尼的两种导管。两种导管的粗细都有一定控制,加上限位结构的圆锥形状,安装耳套的难度不算高。默认导管是黑色胶圈,你可以看到基座有一处通气孔;长导管/红胶圈导管除了长度增加以外,则取消了通气孔结构。

腔体表面的开孔共有两处,一处位于腔体顶部,一处位于腔体内侧导管基座与腔体衔接部分附近。佩戴好之后没有明显的气压平衡问题,被动隔音能力中规中矩。
线材、扬声器配置与功率需求 | Cable, Driver & Power DemandGSOUND 给 GD-02 标配了一条 6N 单晶铜镀银线,分线器以下为四股编制,编织的紧密程度适中。总体还是比较软的,也没有明显的自缠绕现象。

可换线结构基于 0.78mm 2PIN 平座的形式,可兼容各种凸座和平座插针的线材。母座会比腔体表面略突出约 1~2mm 的样子,跟 Cloudy Bay 那条默认会把这个突出部分包起来的线材不同,它的插针也是基本平的,可以用于其他耳机上。插针的紧密程度适中。
GD-02 搭载了一颗直径为 12mm 的碳化硅晶体复合振膜动圈单元,有着相当的振膜刚性,尺寸还不小。

阻抗 23Ω,灵敏度 107dB/mW(短管)、113dB/mW(长管)。GD-02 大体上还是一条比较好推的塞子,实际搭配下来,在 TEU-8、Space 等中低价位的小尾巴平衡口下可以有足够的分离度和空间表现。由于原线默认是单端口,会建议稍微力气大一些的尾巴,但是并不算吃控制力。风格搭配方面,不太建议搭配过于偏冷的前端。
声音主观描述 | Sound Description基于原线单端驱动、液态硅胶耳套、黑色胶圈短管的搭配,满足驱动所需功率条件。
低频量感适中,厚度和饱满度有所控制,只是保持在相对不算薄的程度。弹性适中,下潜表现还不错。收放速度不算快,有轻度的残响保留。氛围烘托有一定晕染感,浓郁程度则不高。低频属于不算多、不浓重,但是有一定弥散,这种低频风格在这价位的新塞子里非常少见。基音位于中下盘的乐器不会明显前倾。
中频,人声并不算近,也不至于贴脸,口型大小比标准稍微小一点。对于人声的表现是要更加重视质感的,线条有一定突出程度但是不会过分。男女声之间的倾向性不算明显,更多地对于一些足够扎实、有一定厚度的人声有所照顾。一些过于偏细的人声会感觉不够突出,能量不够饱满。颗粒感有轻度的保留,整体的顺滑程度尚可。音色渲染在两端都有一些,不过并不算暖,这种音染会让人想到一些日系塞,加了一点“甜味”,但并不会妖艳。喉音的位置比标准稍微低一点,气声的比例稍多,口水声也有一定程度的前置。齿音有轻度的打磨,但是在一些制作时齿音本就保留较多的曲目中还是有所感知。人声的通透程度中规中矩,有轻度的亮感。

乐器方面,对于大部分乐器的表现都是质感优先于线条。弦乐器中,小提琴、吉他、中提琴等的质感有合适的厚度,拉拨弦细节的量符合价位,突出程度不会很高,自然度还不错。大提琴的形体感扎实程度不会很高,在空间内的比例控制得不错。铜管类的气势感适中,需要亮度的小号等有着足够但不会过分的亮感。木管类的音色听上去有轻度的偏亮,自然度良好。乐器的泛音同样也是比较自然的,量不算很多。打击乐器中,Kick 的存在感稍有增强,Snare 收得不算快,镲片类亮度适中,但是有一定的金属杆感突出,刺激度还好。
高频的亮度适中,大体的平滑度尚可,有一两处突出的尖峰。极高频的延伸能力适中,滚降稍早一点,但是不会过快。
声场表现也与这价位很多新塞子不同,是一个规模不小、横向稍大于纵向的状态,边界感的弥散程度挺好。声音的“高度感”不算突出。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分离度表现符合价位应有水平,整体感没问题。解析能力同样是价位应有状态,“解析感”稍有突出。动态和瞬态表现中规中矩。
延伸方案 | Unconventional Pairings由于 GD-02 提供了替换导管选择,我们也试试长导管的声音变化。
换成红色胶圈长管,其他条件不变。
首先最明显的改变是整体声压的增加,三频都变得更加精致结实。低频的弥散感有了明显的收缩,听上去保持适中量感的同时更加紧致。人声的距离有轻微的拉近,结像精致程度有了质的提高,气声的比例得以增加。在保持了短管的人声基本质感状态下,细节突出程度会更高。弦乐器的抓耳程度也更高。高频听上去会“硬”一些,空气感、凝聚感都有提升。声场的规整程度更高一些。
怎么说呢…… 显然长管是更加适合现代烧友的喜好的,但是长管很大程度上也削减了短管的那种干净之上有氛围特色的风格,这两套导管呈现的声音完全不一样,我会建议你两套都对比一下来选择自己的常备款。
曲风适应 | Genre Versatility在默认短管的搭配下,对于大多数的华语流行有着相当不错的听感,舒服、有一定的氛围,对于 RnB 为主的欧美流行也有良好的听感。不过一些注重低频形体、近期的曲目则不太适合。近些年的现代 J-Pop 和 anisong 也不在它合适的范围内,但是略偏早期的 anisong 则相对适合。电子乐大类中,它适合的是 Ambient 这种放松的类型。摇滚金属大类中,它对于那些需要一定场面感而非很重型的分支是适合的。Acoustic 大类中,爵士表现尚可,一些木管为主的中小编制也可以胜任,对于音色精准度要求很高的话,它则不是最完善的。

搭配长管之后,GD-02 的素质感会更加明显地发挥出来,对于现代 J-Pop 的适应性大大提高,RnB 之类的表现依然不错,是一个除了个别近几年 room studio 作风的欧美流行以外都能听的泛流行塞。电子乐方面,Trance 之类也能听了。硬摇滚的适应性也会比短管稍高一点。器乐表现尤其是弦乐器的提升给它的中小编制器乐表现有了很大的提高。
声音总结 | Over-All Impression还记得去年我们介绍 Cloudy Bay 的时候就强调过它的自然度和“用新单元还原老塞子感觉”的思路,这条塞子你可以理解为素质更高、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进的 Cloudy Bay,但是两套管子下完全不同的声音追求又告诉你,它不是一条遵循泛泛目标的耳塞。

总体来说,尽管它不是这个价位素质最领先的那一批(刚好卡在我们分价位段的 800~1000 元档),但是很有自己的适应面。短管下对于 RnB 尤其是世纪之交的华语流行的表现力挺有意思。我同样建议有一定前端基础的烧友,以一种找老味道的心态去听这条耳塞。而长管下的声音又符合这价位新耳塞的要求,风格现代。这也是这价位现在少有的愿意坚持不大众化路线、又不偏门的产品。
KingTsui, TDS Studio.
Feb 2025
It's a TDS production.
Cybermen 形象来源于 Doctor Who Series 2,其余所有内容全部自主创作,请勿抄袭内容、套抄行文结构等,保留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