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甲骨文里面有“鼉”字,是扬子鳄的意思,目前只生活在长江下游。
同样只留存在长江下游的,还有麋鹿。
甲骨文里面也有“麋”这个字。

麋在汉朝末年已经近乎绝种,最后的麋鹿种群残存于长江中下游湿地。
直到今天,麋鹿还是濒危物种。

在有虞氏流传下来的月令文化中,“麋角解”是冬至的物候,可见当年的有虞氏对于麋鹿的生活习性相当了解。
据说:
麋鹿曾经广泛分布于我国从东北到华南地区,在很多地方都发现过麋鹿的化石,就连在辽河的古人类遗址中也发现了麋鹿角。后来因为气候的变化,气温越来越低,气候也越来越干燥,麋鹿喜欢栖息的湿地环境渐渐南移,麋鹿的分布线随之向南后退。
这也说明活动在长江下游的有虞氏与麋鹿的活动范围重叠。
所以,甲骨文是有虞氏创造的,时间在一万年前,地点在长江下游的麋鹿活动区。鉴定完毕。